两部门:电动自行车充电费用实行价费分离,严格明码标价

来源: 证券时报
2024-06-22 01:21:15

  中新网6月20日电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充电费用实行价费分离,严格明码标价。电动自行车户外充电设施充电费用主要包括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应分别标示、分别计价。对暂不具备电量单独计量条件的充电设施,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明确升级改造时间节点,要求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原则上自2025年1月1日起全面实现充电电量单独计量。

  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按照明码标价有关规定,在充电场所、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等醒目位置分别标示充电电价、服务费项目与收费标准,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鼓励充电设施运营单位采用图片、动画等生动易懂方式展示收费方式和水平,便于用户快速准确理解。

  《通知》强调,充电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充分考虑户外充电设施的公共服务属性和民生属性,按照弥补成本、合理收益、诚实信用原则,结合市场供需状况,合理制定充电服务费标准。单次充电结束后,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当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向用户推送计费模式、充电时长、收费金额等信息。各地应鼓励市场竞争,不得以行政手段指定充电设施运营单位。

  《通知》表示,推动降低充电服务费。具备运营能力的街道办、居(村)委会、小区产权单位、业主委员会以及由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自建充电设施 ,并从低确定充电服务费。对第三方建设运营的充电设施,倡导小区产权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不收或少收场地租赁费用、不参与或降低收入分成,将让利空间用于降低充电服务费。物业服务企业等管理单位接受委托与充电设施运营单位签订运营合作协议时,应与业主充分沟通,遴选优质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合理确定充电服务费标准。物业服务企业等管理单位应积极协助做好充电设施选址、建设安装、接电报装等工作。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通过给予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更好发挥国企作用等方式,降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成本。有关方面签订运营合作协议时,签约运营期限可与设备折旧年限适当衔接,倡导签订5年及以上运营合作协议,稳定充电设施运营单位投资预期、摊薄资产折旧成本,为降低充电服务费创造条件。

  《通知》表示,推动充电设施由电网直接供电。电网企业应按照“能改尽改”的原则,对具备条件的充电设施加快改造,尽快实现向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运营单位直接供电。现有居民住宅小区尚未实现电网企业直接供电的,鼓励产权单位向电网企业整体移交供电设施,为电网企业向充电设施直接供电创造条件;2025年1月1日以后新建居民住宅小区的充电设施,原则上应当由电网企业直接供电,避免因转供推高充电成本。

  作为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竞赛场馆,冬奥会期间,国家速滑馆见证了13次冬奥会新纪录的诞生,中国队选手高亭宇,在这里收获冬奥会中国男子速度滑冰项目历史首枚金牌。

  单志广解释,智算中心能够提供大规模数据处理和高性能智能计算支撑,将经济、社会、产业中各种模型和经验“固化”下来,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大规模、大参数量预训练模型的出现,又使“预训练大模型+下游任务微调”的新范式,成为解决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难问题的突破口;智算中心形成集算力、算法、数据、运营于一体的服务生态,加快了人工智能的普惠化;随着人工智能服务器功率密度的提升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液冷等节能降耗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从小时候开始,每年元宵节都要看舞火龙,热闹得很!”70多岁的村民姚书广早早来到舞火龙现场,期待这场时隔三年的盛会。他说,乐加火龙是从每年正月初九龙出门,走村串户,送吉祥、送平安,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要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后才结束。

  2017年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提出“建立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中心”;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7月印发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高性能、智能计算中心部署”;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智算中心建设也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有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第77届联大主席克勒希于上周末结束中国之行。发言人能否进一步介绍有关情况?

  此外,在实施青海湖湿地保护与修复、科研监测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项目,启动制定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半咸水湖泊水生态环境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等基础上,建立青海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制,与地方政府协同联动,合力推进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创建。同时,不断强化科技科研支撑,成立了中科院水生所青海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科学观测野外台站,建设青海湖视频监控点和鸟岛数据中心、青海湖空基无人值守湿地鸟类监控系统和湿地监管大数据平台,在流域设置300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全面搭建覆盖全流域的科研、监测与评价评估平台。并开展青海湖流域湿地野生动物天敌物种、青海湖流域植物多样性、青海湖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青海普氏原羚等监测调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监测监管能力得到强化。

林欣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