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奔赴 内蒙古一牧民拉着8头活牛支援甘肃积石山

来源: 华商网
2024-06-18 07:12:08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あなた関西の人だからそういう味つけ好きでしょ」  努力做好做精,赢得更多机会vPH5L-9vfyPZfWdP2TCAOOg-千里奔赴 内蒙古一牧民拉着8头活牛支援甘肃积石山

  中新网通辽12月27日电 题:千里奔赴内蒙古一牧民拉着8头活牛支援甘肃积石山

  作者 张林虎 斯琴塔娜 王鑫

  8头活牛、200床棉被、开车40多小时、疾驰2600多公里……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嘎查相当于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吴云波过去4天所做的事。

  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看到新闻后,吴云波就开始琢磨能为灾区做点什么。

  通辽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世界肉牛黄金养殖带,这里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而吴云波除了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还是内蒙古玛拉沁艾力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理事长。

  “当地气温只有零下十几度,寒冷是受灾群众的首要问题。那给当地受灾群众吃上暖和的牛肉粥、热乎的炖牛肉,再裹上大棉被,不是可以解燃眉之急吗?”吴云波说。

  说干就干,吴云波火速筹备好棉被,和合作社同事于12月23日中午正式启程。“我自己开一辆车,又带了一辆专门运牛的大卡车,拉着8头活牛,直奔灾区。”吴云波说。

  “受灾群 众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吃牛羊肉,而且还有不少老人孩子,需要补充营养,而我们通辽的黄牛久负盛名,就想带着活牛过去,即使运输活牛成本更高,但这样能充分尊重当地习俗。”谈及为什么带活牛而不是牛肉,吴云波如是

  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40多小时,25日早7点,吴云波一行将8头活牛与200床棉送到受灾严重的积石山县集中安置点——陈家村。到达陈家村后,吴云波专门请了一位当地的阿訇宰牛。

  送完物资后,吴云波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安营扎寨”,架起大锅,现熬牛肉粥、现炖牛肉。

  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吴云波一行为5个集中点的2500多位受灾群众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当地村民纷纷伸出大拇指,夸赞科尔沁草原的牛肉名不虚传,“在受灾期间能吃上这么美味的牛肉,喜出望外,又感念在心。”

  除了带去赈灾物资,吴云波还为灾区民众带去了马头琴。夜幕降临,安置点的空地上,琴师现场拉起马头琴,村民们或坐或站专注欣赏。悠扬的马头琴声不禁能够抚慰人心,也似乎能扫除疲惫。那一刻,吴云波觉得一路风餐露宿很值当。

  据了解,吴云波送去的8头牛中,有5头牛做成暖心餐,另外一头送给了受灾群众,剩余两头母牛留给了陈家村,为陈家村发展牛产业打基础,也为灾后重建带去希望。

  吴云波想着,他不仅仅要救一时之难,还想解长远之困。为了帮助陈家村灾后重建、发展产业,东萨拉嘎查已与陈家村建立了友好党支部。

  “如果陈家村要发展肉牛产业,我们将在养殖技术、肉牛产销等各环节给予指导帮扶,让两个村成为在乡村振兴事业上并肩奋斗的‘好安达’(安达意为朋友)。”吴云波说。

  26日晚8时,在陈家村度过忙碌的30多小时后,吴云波马不停蹄驱车返回通辽。又是2600多公里,又是40多小时,但他觉得值得。

  “走之前,村民们依依不舍,都表示也要把牛养好,重建美好家园,走好乡村振兴路。”在吴云波看来,这是一场爱的奔赴,两头牛留下“火种”,让两颗原本相隔2600多公里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完)

<img style="border: px solid #000000;"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1/05/41b2547c16a34b3d94707981795adea0.jpg" alt="" />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考古始于1928年。殷墟考古90多年来,发现了丰富的晚商文化遗存,大型宫殿建筑、商王陵、甲骨刻辞、青铜器和玉器等冠绝当时,实证中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早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也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辉煌文化、国家政治形态以及技术水平,在古代世界中彰显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风格。

  李宇嘉同时提出,当前存量房贷的压力仍然较大。希望也能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既能降低月供压力,还能释放内需和消费。(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