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高考志愿填报成为暴利“生意”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4-06-23 13:54:48

  半月谈评论员 秦黛新

  “一个志愿填报季,轻松月入10万+”“谈话1小时,收费2000元”……又到了高考志愿填报时期,如何填报好志愿成为了考生和家长们的第一要事。然而近年来,一些机构和企业利用考生和家长的重视和焦虑,将高考志愿填报做成了热门“生意”。

  志愿填报是高考生多年苦读后“落子”的最后一步,不仅关乎高考的最终结果,更关乎考生们未来几年的发展和规划,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但是,面对高考志愿填报,很多家长确实感到力不从心。据悉,全国3000余所高校、800余个本科专业,报录规则多,专业方向亦有变化。特别是高考结束至填报志愿系统开放这段时间较短,信息量大,考生和家长只能“突击”了解院校和专业,寻求更为“专业”的建议。

  一些机构和个人正是看到了这块“蛋糕”,把自己包装成颇具专业性的“规划师”“报考专家”,提供高价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

  日前,新华社披露了一些中介制造焦虑、夸大宣传、收费畸高的现象。这些索要高价进行咨询和辅导的机构,往往会谎称自己拥有“内部数据”“专家团队”,并过度渲染“专业决定论”等焦虑氛围,诱导家长为高价咨询买单。而实际上,他们所提供的服务也只是简单的信息收集,更有甚者还会提供虚假信息,严重误导考生。记者调查发现,有的所谓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咨询师”,仅仅是咨询机构高考季临时招聘的人手,上过几节志愿填报课后便“现学现卖”,摇身一变成为“专业人士”。

  高考志愿填报说到底是教育领域之事,应体现公益性。机构和企业看到市场需求,提供相应收费服务的做法无可厚非,但牟取暴利不可取,不择手段的难看“吃相”更不能纵容,否则将加重普通家庭的教育负担,形成新的社会焦虑。

  更有甚者,那些台本式的“辅导”、脱离学生个性的分析,很容易导致从众的推荐,引发专业或学校填报的“踩踏”。因此,对于高价收费和虚假宣传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出击”进行监管,避免更多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面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巨大市场需求,公益第三方不可缺席。面对高考家长的忧虑,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及时提供清晰、专业的辅导,对考生进行专业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有益引导,有效减少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防止不良机构乘虚而入。

  不久前,教育部在“阳光高考平台”为考生和家长推出了免费的“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从多个方面帮助考生了解学校和专业,助力高考志愿填报。今年以来,一些高校也陆续发布 全面放开转专业的相关政策,让学生可以“零门槛”申请转专业,给了学生入校后二次选择甚至多次选择的机会,这些都极大缓解了考生和家长对于填报志愿失误的焦虑。

  高考填报志愿不仅关系考生的人生选择,更联系着国家发展的“星辰大海”,绝不能让良莠不齐、一哄而上的“高报师”说了算。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需要知道高考志愿填报不是“一报定终身”,减少盲从和功利心理,更多从兴趣和志向出发,才能真正让高考成为梦想的起航点。

责任编辑:韦子蓉

  “最近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调可能即将结束,明年经济扩张可能会加速,笼罩在世界经济上空的乌云可能很快就会消散。IMF预计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发布新的全球预测。”格奥尔基耶娃表示。

  经查,宇方成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对抗组织审查;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将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交由单位报销或他人支付,违规为个人超标准安排生活保障;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为他人谋取利益;滥发津补贴,套取公款购买和赠送公务礼品;授意他人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时压案不查、降低标准,违规干预海关执法活动;利用职务之便及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在入围供应商、加快通关速度、职务晋升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财物。

  <strong>扩容重症医学“防火墙”</strong>

  例如,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就像一个“哑铃”。因此,当另一个反应物与氢分子发生碰撞时,它从氢分子的一端发起攻击,或者直接攻击氢分子的共价键,这两种情况的反应几率和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一直以来,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动力学效应,实现对化学反应过程和结果的精细控制,是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之一。

  <strong>识别陷阱,加强防范</strong>

  广东省广州市

杨淑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