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配音侵权案宣判 声音也有人格属性

来源: 浙江日报
2024-06-15 04:19:5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网络空间中出现了许多“声音工作者”,以生产解说、配音等相关的数字产品为生,然而随着技术发展,模仿人声用AI生产内容逐渐普及,不仅一些具有辨识度的名人声音被滥用,许多“声音工作者”的声纹信息也遭遇侵权风险。那么,法律条款中对于声音是否有规定呢?

  笔者了解到,《民法典》首次制定的声音的相关权利,在第1018条中规定,肖像是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同时,在《民法典》第1023条 中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所以,声音权即声音的可辨识性,具有人格属性,可以作为一项人格权益保护的条件。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声音权包含人格属性、可再现性、可识别性和可固定性。另外,特定人的声音可以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的属性,被侵犯不仅会造成人格损失,更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深入地与网络和人工智能连接,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基础的个人信息,面部、声音信息也可能脱离我们的主观控制。笔者认为,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判决,将更好地规范网络空间人格属性素材的使用。相信以后,互联网平台和个人对于声音的使用也会像图片、肖像一样,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每个声音数据都可以被追溯,保障其所有者的权利不受损害。 评论员 刘浏

  然而,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ChatGPT账号”等关键词发现,仍有不少网友在提供代注册、有偿账号分享服务,围绕ChatGPT账号展开的买卖行为仍在野蛮生长。

  <strong>人工智能会代替教师吗?</strong>

  闫志明提到,已有案例表明,当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时候,工作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一项研究发现,当通过照片判断淋巴细胞中是否存在癌细胞时,如果只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错误率为7.5%,如果只由医疗专家来判断错误率为3.5%,但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错误率可以下降至0.5%。

  自入籍以来,尽管迟迟没有机会登场比赛,但林孝埈参与感十足,在社交媒体频频发声,为中国队加油打气。

骑着锈迹斑斑的小摩托

  戏剧演绎中,贾思勰、贾思伯、贾思有将分别由演员宁理、杜源、宿宇杰扮演。经由三位实力演员的精彩诠释,观众将通过一盘浓缩着丰富情感的“炒鸡蛋”,沉浸式感受贾家兄弟之情的传递,走进贾思勰立志笃行的一生。谈及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这部能够“教人吃饱饭”的典籍,宁理用“心存敬畏”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说,“我们不仅要体悟这部典籍中的精神,更应该总结先贤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文脉。”

陈婉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