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犯晕”的基金名称

来源: 红星新闻
2024-05-27 17:53:14

  原标题:《立方观察|“让人犯晕”的基金名称》

  来源:大河财立方

  □ 大河财立方记者徐兵

  在基金数量井涌的时代,投资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基金名称,常有“让人犯晕”的感觉。

  据券商中国统计,在目前接近1.2万只的基金中,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以“价值”“成长”“优选”“回报”和“竞争力”等热门词汇命名的基金层出不穷,形成了显著的扎堆现象。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用单个字串联的命名方式,其中,由三个金字构成的“鑫”字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特别常见的命名元素。甚至,这些重名基金的存在时间竟然横跨了整整20年。

  事实上,这背后,不仅反映了基金业内的同质化现象, 也暴露出命名规范和创新的缺失,让基金界陷入了一场大型的“撞脸”混战。

  首先,基金名称的同质化问题,就如同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的同质住宅小区,看似壮观,实则个性缺失,让人难以区分。“价值、成长、优选、回报、竞争力”等高频词的堆砌成了基金名的砖瓦,让投资者在选择时犹如走进了“迷宫”,难以辨南北。这不仅是对投资者的困扰,也是基金个性和品牌识别度的折损。

  其次,一字串联,如“鑫”现象,虽寓意财富,但过度使用让基金名如同复制粘贴上了“模板”,失去了独特性。基金公司追求财富寓意本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捧,让基金名失去了应有的创新和文化内涵,如同快餐,虽解一时之需,终非长久之计。

  再说说这“简称”乱象,初衷为便于记忆,却因缺乏规范,反而添乱上加乱。基金简称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别说普通投资者,就连专业人士也得核对代码才能分清。这混乱,显然违背了基金命名的初衷,降低了市场信息传递效率,让人直呼“晕”。

  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应在于业绩和管理能力,而非仅是名称。投资者最终被吸引的是业绩,记住的是基金经理,而非名称。但好的名称能为基金增色,如同好的包装,让产品更吸引人,而非让其内在价值。因此,基金界在追求业绩和管理的同时,也应注重名称的创新和规范,让投资者能清晰识别,让市场更有序。

  基金“让人犯晕”现象背后,是对同质的警示,是创新的呼唤,是规范的需要。基金公司应以此为契机,跳出“名”的迷局,不仅追求业绩的突破,也追求“名”的创新,让投资者在众多基金中能轻松导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颗星。毕竟,基金虽多,能让人记住的,终究还是那些业绩闪耀的星。

  (见习编辑:李文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责任编辑:王若云

  2月27日,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分别发布最新通知,根据新冠疫情形势发展和便利人员往来需要,自2023年3月1日(明日)起,允许搭乘自马来西亚、新西兰赴华直飞航班人员以抗原检测(包括用试剂盒自测)替代核酸检测。航空公司无需查验登机前核酸检测证明及抗原检测结果。

  浙商证券宏观报告认为,政府工作报告重点突出了新增就业,体现了就业优先的政策思路。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从过往几年的1100万人上调至1200万人,调查失业率目标5.5%与之前保持一致。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较2017年增加了363万人,今年政策将重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青年失业率中枢上行的问题。就业优先政策发力背景下,城镇新增就业和失业率目标可以完成。

  财通证券分析称,首先,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其次,经济增速目标调整顺应潜在增速趋势,而非实际增速变化;最后,经济增速目标本身的意义在于“底线”,而非上限。

  2023年,高校毕业人数再走新高,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旧复杂严峻。但与此同时,一些生产制造行业缺工现象普遍,不少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

  熊丙奇谈到,受“学历社会”唯学历论评价的影响,大部分本科院校都想办综合性大学,培养学术人才,而不愿将职业教育作为自身的办学定位。但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国内90%的高等院校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中新经纬3月6日电 (王永乐)GDP增长5%左右、CPI涨3%左右、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这些信息有你关注的吗?

吴彦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