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从种业入手保障中国猪肉产业安全

来源: 知识网
2024-06-04 04:03:51

  中新社三亚1月4日电 (记者 王子谦)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4日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从生猪产业的源头育种出发,就保障中国猪肉产业安全,打造“华系”猪种建言献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与消费国。“2022年中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猪肉产量5541万吨,已形成瘦肉型猪生产育种繁殖推广体系。然而瘦肉型种猪的源头——祖代种猪,还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中国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娣坦言,由于育种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超过1万头祖代种猪开展繁育。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朱砺也提出,目前中国种猪市场存在本土猪综合效益低下,严重依赖外种猪的情况,高端原种猪97% 需要进口,“由于外种猪育种创新水平不高,核心种猪出现‘引种一退化一引种’的恶性循环。”

  刘娣介绍,中国是地方猪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83个地方猪种,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肉质好的特点,但由于资源群体小,公猪血统少,一些品种濒临灭绝。发展“华系”种猪品牌,一方面要保护好地方猪品种,同时利用引进猪种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的特点改良“华系”种猪,筛选最佳组合推向市场。

  朱砺则建议,为解决外种猪本土化的现实难题,中国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导向的现代商业化育种模式,对引进猪品种资源进行适应性驯化与基础数据库构建,建立外种猪本土化高效培育的综合技术体系,产业化推广示范。

  “种猪质量是影响生猪产业效益的核心要素,在基因组时代,猪育种有新机遇。”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赵书红正在带领团队开展猪全景表观基因组的研究,致力于通过基因的精细调控,为性状遗传解析提供支持。她说,科学家将构建猪基因组数据库,建立基因组育种新模式,提高育种效率。

  所幸,世界还有中国。面对光暗双生、危机并存的国际环境,中国外交审天下之时,度微末之势,迎难而上,勇毅前行,在国际风云变幻中鲲鹏展翅,激荡翱翔。岁末年初,让我们共同回首中国外交不平凡的2022年,那些次第展开的合作新图景,那些不断续写的交往新篇章,那些不能忘记的精彩,那些共同见证的历史……

  <strong>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strong>

<strong> </strong>

  “赤魔龙”“獠牙战车”“水牛神兽”“犀牛金刚”和“仿生巨蝎”,5台机甲花车是长隆欢乐世界主题公园的花车新品,设计大胆,颇具未来感。首演现场,五大“瑞兽”一字排开,栩栩如生的肢体动作配合中外演员的倾力表演,加之震撼人心的音效、迷幻的烟雾和灯光效果带来的多维感官体验,博得现场游客阵阵欢呼。

  朱健康举例提到,其团队此前即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通过调控油脂的代谢通路,阻断了油酸向亚油酸的转化,从而获得了油酸含量最高可达85%的高油酸大豆。“普通的食用油炸个五六次就已经不太好了,油脂中不稳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就会转化为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但高油酸油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不断增加的因素之一,就是摄入了过多的反式脂肪酸,在体内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据悉,2022年11月,另一社交媒体巨头推特新老板马斯克根据网上民调结果,宣布撤销对特朗普账号的永久禁令。

连凯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