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第十二届两岸公益论坛启幕 两岸共探“公益助推两岸融合发展”

来源: 伊秀女性网
2024-06-16 05:40:20

  中新网厦门6月14日电 (记者 杨伏山) 第十二届两岸公益论坛14日在厦门开幕,来自两岸86家社会组织的200余名代表、志愿者和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公益助推两岸融合发展”主题共同展开探讨。

  本届论坛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中国致公党中央社会发展与服务委员会、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湾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设置“共同富裕青年行动”议题及考察交流等活动;两岸19位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享实践经验和理念,就公益服务社会发展,助推两岸融合发展等进行交流研讨。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李斌在开幕式上致辞称,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公益慈善事业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岸同胞身上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崇善向善的共同基因。两岸公益交流日益热络,为两岸民间交流注入了新活力。

  李斌希望两岸公益论坛汲取公益慈善能量,服务两岸同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助力两岸青年追梦、筑梦、圆梦。

  厦门市政协副主席薛祺安称,厦门始终致力于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尤其在公益领域更是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两岸公益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期待通过第十二届两岸公益论坛的举办,共同探索公益助推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荣誉理事长赵怡表示,两岸人民都是华夏文明孕育出来的炎黄子孙。两岸公益论坛源自于老祖宗济弱扶倾、悲天悯人的生命哲学,两岸当代的中国人都应当“发善心、说好话、行义举”,彼此宽待包容,相互理解,搭建起一条让民间消除隔阂、骨肉重续亲情、两岸融为一体的康庄大道。

  主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汪曙申、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执行长石静文、台湾金门县华夏圣贤文化学会荣誉会长谢远智、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组长庄雪吟、厦门海沧台商台胞服务站主任助理吴胜男与厦门海沧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项目部主任童韦谕分别作《公益助推两岸融合发展》《我家的两岸故事——迁台历史缔造文化交流》《用爱搭桥——长情大爱永续行》《台湾公益团体在文化融合上的耕耘》《发挥优势先行先试——厦门市海沧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探索和实践》主题报告,从深化涉台服务探索和实践到两岸共同传承历史文化,从两岸携手公益实践到新形势下融合发展路径,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分论坛上,两岸各类社团组织交流了在各地开展公益活动的感人故事。

  论坛期间,发布了两岸公益论坛主题曲《天下为公献博爱》,还组织台湾嘉宾参观考察海沧赤土社和厦门沧江研学营地。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沈蓓莉,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仇开明,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黄如欣,厦门市政协副主席薛祺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张吉明,中国致公党中央社会发展与服务委员会秘书长孙宇鹏,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荣誉理事长赵怡,台湾张老师基金会董事长葛永光,台湾中华华夏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沈智慧等出席开幕式和论坛活动。

  两岸公益论坛自2013年设立以来,秉持“携手公益,惠泽两岸”的宗旨,推动两岸100余家机构、3000余名嘉宾参与活动,200余位嘉宾讲述两岸交流的“公益故事”,100余家两岸媒体参与论坛报道,已成为推动两岸民间交流、拓展公益合作的重要平台。(完)

  “中国船企受到了金融危机重创,但是国内造船行业不断攀升势头已经不可阻挡。”李彦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以载重吨(DWT)计,中国船舶工业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这三大指标上均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两年后,中国造船三大指标(DWT)上又全面超越韩国,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十五)加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国际安全治理,预防和管控潜在安全风险。中国已就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和伦理治理发布立场文件,愿与国际社会就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加强沟通交流,推动达成普遍参与的国际机制,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

  1982年,胡可一进入江南造船厂工作的第一年,恰好赶上包玉刚订造的第2艘散货船 “世谊”号完工。当时包玉刚专门邀请了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上海为“世谊”号命名剪彩。

  (一)利用联合国大会和各相关委员会、安理会、相关机构以及其他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等平台,根据各自职责,围绕和平与安全问题广泛讨论沟通,提出共同倡议主张,汇聚国际社会应对安全挑战共识。

  2022年10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徐启方以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身份出席记者招待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柳倩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普惠性民办园的诞生,是在全国面临普遍性“入园难、入园贵”的背景下,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来填补公办园普惠学位的不足,但随着出生率下降,学前教育格局也要动态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进一步理顺。

高涵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