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农户收益 三部门联合推动农险政策落实落地 2024年将投入超200亿支持三大主粮保险发展

来源: 发展网
2024-05-31 22:23:05

  财联社5月31日讯(记者 夏淑媛) 日前,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如何确保保险政策落实落地,切实为农户种粮保驾护航,也成为关注焦点之一。

  5月3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要进一步利用好现有的成熟经验,加强部门协同,提升基层服务质量,加强监督检查。据财政部金融司负责人董德刚介绍,目前财政部正在指导地方优化资金拨付方式,强化资金监管,防止拖欠、截留、挪用,确保保险政策精准滴灌。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负责人王衍建议从事规模经营的种粮农民,有必要把农险作为自己粮食生产风险的重要管理工具,争取做到“应保尽保”。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透露,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动出台主要险种的纯风险损失率,提高农险定价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出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行业示范条款,规范产品开发。

  推行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政策农民有啥好处?财政部副部长算了一笔账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

  会上,廖岷介绍,了解这项政策,首先要知道“物化成本”,农业里指的是化肥、种子等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投入,对直接投入进行保障的农业保险就是“物化成本保险”,也就是“基本险”。

  “完全成本”是在物化成本基础上再加上地租和人工投入,得到总的生产成本。对总成本进行保障的农业保险,就是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是种粮食的收入,如果最后实际收入没达到目标收入,保险产品能够提供一定的补偿,这就是种植收入保险。

  廖岷说,三种保险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最后的保障水平的高低,各地有一定差异,三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也不太一样。

  全国平均来看,物化成本保险保障水平大约是每亩525元,2007年开始实施,2012年在全国推广。随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风险保障需求也越来越高,最基本的物化成本保险越来越不够解渴。

  “所以就有了第二个保完全成本的保险,就是完全成本保险。”廖岷说,该保险保障水平大约是每亩1125元。在触发赔付方面,完全成本保险是遇到自然灾害以后,根据损失程度赔偿,但赔款翻了一番。

  廖岷介绍,第三个保险是种植收入保险,当粮食没有卖出一个好价钱或没有一个好收成,最后导致种粮收入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时保险产品会给农民一个保障、一个赔偿。

  廖岷说,农民朋友可根据实际需求,在这三种保险之间自主选择其中一种投保。原则上这三种保险不能同时投,只能选其中一种。

  保险价格目前全国平均水平是4.9%。物化成本保险保障水平大约是每亩525元,保费是每亩25.5元。其中,各级财政承担约80%,即每亩20.5元;农民自缴约20%,也就农民每亩承担5.1元。

  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的保障水平大约每亩1125元,农户每亩自缴约10.9元。与“基本险”相比,从农户的缴费来看,每户农民可能仅需多 交5.8元左右。

  从赔偿力度来看,两个高保障险种每亩可多给农户赔偿600元。在农户经济负担增加非常有限的前提下,遇到同样等级的灾害,两个高保障险种给农户的赔偿翻倍,灾害越严重,好处体现得越明显,农民基本可实现旱涝保收。

  廖岷介绍,财政部2007年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累计拨付的保费补贴资金超3000亿元,年均增长22%。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了562亿元预算,其中超200亿元用于支持三大主粮保险发展。

  我国农险数据支撑薄弱,大灾应对机制有待健全

  王衍介绍,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二十连丰”。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站稳在1.3万亿斤的台阶上。

  王衍表示,这个成绩的取得,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逐步构建完善起一个针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价格、保险“三位一体”的收益保障政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农业保险已是一个支柱性的政策,为种粮农民提供了灾害风险兜底保障。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介绍,2023年,我国农险赔付1124亿元,同比增速25.4%,惠及农户5772万户,农险赔付率已达到80%。2024年1-4月,我国农险赔付294亿元,同比增长8%,惠及农户813万户。

  财政部金融司负责人董德刚表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不断提质增效,但总体来看,还是起步较晚,具体来看:一是我国农业保险地域发展还不够平衡;二是承保理赔环节还有争议。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保险公司在个别区域拓展业务时,存在着不规范的赔付方式和定损方式;三是我国农业保险数据支撑还比较薄弱;四是我国农业保险大灾应对机制还有待健全。

  尹江鳌也表示:“总的来说,我国农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这些年来在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2022-2023年,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约5550亿美元,其中保险赔付了2330亿美元,占比大概42%。

  此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增加值去年达到9万亿元,粮食产量近7亿吨,肉类产量达9600多万吨,这些指标居全球首位。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还有保障农户利益方面,农险还可以更好、更大地发挥作用。

  推动农险高质量发展,监管拟出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行业示范条款

  如何确保保险政策落实落地,切实为农户种粮保驾护航成为关注焦点之一。

  财政部金融司负责人董德刚表示,目前我国农险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到了一个总结评估、规划未来的时点,财政部将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具体举措。

  在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质效方面,董德刚介绍,近期,财政部在配合金融监管总局,研究加强承保理赔管理相关政策。在加强数据科技赋能,将加快推动农业保险信息化建设,支撑风险识别、费率厘定等关键环节,解决虚假承保、虚假理赔、应收保费等问题。

  在优化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方面,保险机制在发挥作用的同时,要与应急管理机制相统筹,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上,中央财政每年两次拨付保费补贴,中央、省级财政都是足额拨付,但也确实存在基层补贴资金到位慢的现象。“对此,我们正在指导地方优化资金拨付方式,强化资金监管,防止拖欠、截留、挪用,确保保险政策精准滴灌。”董德刚表示。

  尹江鳌介绍,现在做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大概37家,我们会对他们的服务质量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不符合要求的机构将被剔出农险经营名单,实现“有进有退”。还有一个就是强化农险产品监管,持续开展农险产品备案情况典型问题通报,从供给端提升农险产品质量。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多措并举:一是推动出台主要险种的纯风险损失率,提高农险定价的科学化和精准化;二是出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行业示范条款,规范产品开发;三是推进农险线上化,降低农户成本和行业经营成本,改善广大农民买保险和出险后承保理赔的各种体验。

  尹江鳌透露,目前金融监管总局正在与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沟通协调,拟就如何推进农险的精准投保理赔等工作出台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承保理赔业务,提升农险合规和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李琳琳

  具体而言,南京市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为20%,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二套房首付比例最低为30%,贷款利率政策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加20个基点。

  有基层干部直言,问责要精准,但不能离谱。什么是“谱”?就是党章、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各级党组织要真正担起主体责任,把准问责重点,若是拍脑袋问责,损害的还是党组织公信力。也有干部指出,对“昏庸懒散拖”等不尽责行为也要追责,挤压“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躺平式干部生存空间。

  (十四)推进福建其他地区开展融合实践。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与澎湖融合发展实践。支持龙岩、三明发挥客家祖地优势,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支持三明建设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支持莆田以妈祖故里、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等为载体,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支持南平深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台合作。鼓励宁德拓展新能源、海洋养殖产业对台合作。

  论文提到,进入体制前的学历越高,入职的定级越高;接受高等教育所储备的知识和能力培训,这对领导干部工作能力提升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正向作用。

  8月5日,菲律宾派出两艘执行补给任务的补给船和海警船前往仁爱礁,中国海警船进行了理性克制的执法劝阻。随后,菲方召见我驻菲大使,并抗议中国海警使用水炮,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南海仲裁案”结果。

  沈阳市房产局按照国家有关部委最新要求,针对沈阳市房地产市场新形势,确立资金监管新目标,想办法拿措施,重塑监管程序,本着“包到底、管得住、用到位、差别化”原则,以高标准来优化资金监管工作程序。

周凯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