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牌照、订单转卖,为何聚合平台顽疾难消?

来源: 旅游网
2024-06-13 10:38:21

  □远山

  据本地媒体报道,今年以来,苏州、青岛等城市先后对网约车平台进行监管和整顿,截至目前有36家网约车平台因不符合规定而被撤销许可,从当地清退。然而,另一方面,网约车平台还在增加。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4年4月30日,全国共有34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4家。

  在网约车的江湖里,抢夺牌照的竞赛如同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其背后的危害,如同水面下的暗礁石,正悄然侵蚀着这个新兴行业。牌照的争夺战,催生了泡沫般的虚假繁荣,不少新进入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并非基于服务与创新,而是奔着牌照的稀缺资源。这种无序竞争,非但消耗了市场活力,滋生了泡沫,甚至还导致资源错配,真正的服务与技术进步被边缘化。

  对于乘客而言,这复杂链条下,在聚合平台打车,就像“开盲盒”,你并不知道哪个平台的车会率先到来。一旦遭遇纠纷或安全事故,追责如雾里寻门,权益难以保障。透明度的缺失,信任的基石动摇,消费体验受损。

  在此模式下,行业陷入内卷、不规范的恶性循环。在追逐牌照的热浪中,个别缺乏真正服务能力的小平台诞生,资质不全、服务不达标,合规性存疑,市场秩序混乱。而对聚合平台的宽松监管,使得这些平台得以生存,劣币驱逐良币,合规平台的发展受阻,行业陷入低效竞争,整体生态恶化,长远发展受阻滞。

  就此,抬高门槛,规范经营成为必行之策。首先,抬高网约车平台的准入门槛,确保服务质量和合规性,避免资质不足的平台浑水摸鱼,净化市场。其次,加强对聚合平台的监管,明确其责任、透明度,保障乘客与司机权益,确保纠纷有门可寻,服务有责可追。再者,推动行业整合与规范,简化服务链路,减少中间环节,让司机收益更直接,乘客权益更透明,减少内卷,促进行业良性竞争,行业向服务与创新回归。

  网约车平台牌照的抢夺与转包现象,既刺伤司机生存之基,又损乘客之权益,更使行业发展陷入迷雾。

  对此,中国网约车分会会长顾大松建议,将“聚合平台—网约车平台—网约车租赁公司—司机”这样四个层级缩减为“网约车平台—网约车线下经营主体”两个层级,证件齐全合规是先决条件。此举一是让网约车租赁公司与司机合作形成一种线下的网约车经营主体,管理时对整个经营主体进行证件检查、追责到人;二是聚合平台不直接提供接单派单,提供服务的网约车平台以小程序形式出现在聚合平台上,接单后用户界面跳转至网约车平台,且由网约车平台统一定价,减少聚合平台抽成。

  除此之外,当下网约车牌照发放政策,也应置于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重新考量。应规范牌照发放环节,治理租卖平台证的交易乱象,让资质不足的企业难以混入其中。同时,加大对聚合平台的监管和考核,让那些频频违规经营、服务质量低下的小平台企业尽快退出行业,加大淘汰力度,把好行业准入和退出关,从而保障网约车司机和用户的合理权益。

  显然,当下部分网约车聚合平台与第三方网约车企业的“盲盒”乱象,合规性、安全性、服务质量堪忧。唯有高门槛、强监管、透明规范、简链条,方能拨云见日,确保市场健康,让司机有公平,乘客得保障,方能让网约车行业驶向服务于乘客的本质,回归其本源。

  (作者是知名财经评论员)

  田晓鹏更希望以创新为创作驱动力讲一个关于大海的故事,“最起码从表现形式上来说要做一个不一样的海,不是传统的、物理意义的大海,所以我就在找什么样的海洋是可以承载这种新奇感和奇幻感。”

  站在隧道掘进掌子面附近,洞顶不停渗水,地上已形成小溪和泥潭,脚踩在泥潭中,差点把鞋子扯掉。“现在还好,水已不大了。”中铁二院德胜隧道专业设计负责人尹厚继称,6号横洞平导通道刚施工没多久,现场就遇到了涌水,4个小时涌水量达到了3.6万立方米,相当于15个标准游泳池,工人迅速安全撤离,但施工机具被冲走。“紧急从外地调来大型抽水泵,边涌边抽,持续了约1个月现场才恢复正常施工。”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年底,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设计寿命为10公里、直径为8米、重达41吨的超大型盾构机主轴承,可承载的最大轴向力为10的5次方千牛,约等于2500头成年亚洲象的重力,成为目前我国制造的首套直径最大、单重最大的盾构机用主轴承。

  <strong>文化体验成为新年俗</strong>

  这些野景点通常不是景区,不允许外人进入,周围有铁丝网和警示牌,但不少游客将铁丝网破坏。以河道为例,有的地方甚至有铁门阻挡,私家车无法靠近河道,只有工程车辆可以出入。但还是有人驾车跟着工程车辆进入,或破坏铁丝网进入河道。而来此处的人群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纯游客,看到网友和朋友圈的推荐后,出于好奇和新鲜感决定一探究竟。他们有的带着一家三口自驾游享受休闲时光,有的邀着年轻好友一块野餐、拍“大片”。他们选择此处,多是因为这里风景好,没门票。也有人直言,这里是“不花钱就能玩一下午的地方”。

  不少年轻人选择在大年初一滑雪,希冀新的一年扬眉“兔”气,大展宏“兔”。“去年看冬奥,今年上雪场。”冰雪发烧友张雨薇说。

郭慧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