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出圈” 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来源: 红山网
2024-06-08 22:33:27

  从冷门变热门,非遗“出圈”之路有迹可循。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力度,已成为诸多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的共识。

  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古老非遗重焕生机?各地文化机构积极创新、各显神通,非遗传承人拓宽视野、提升素养,共同探索非遗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非遗+文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昆戏人物造型系列产品、多功能极简皮影书架、“徽班进京”系列文具……自故宫带起博物馆文创的热潮,非遗文创以日益多彩的形象,逐渐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诗意日常”,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

  “非遗+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用3D扫描建模面塑作品、用人工智能打造数字皮影、将水印版画“藏”进手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跨越时空的限制,以便捷的互动方式,更加生动呈现非遗魅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公众直观地感触到非遗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运用数字化方式对非遗产品、项目加以保护,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展现非遗的生命力。

  “非遗+旅游”让非遗焕新出彩、生生不息。去泉州蟳埔村体验簪花,在江苏南京感悟秦淮灯彩的国潮韵味,到江西景德镇学习手工制瓷技艺……“非遗游”活动精彩纷呈,已成为很多人近几年旅游出行的首选。多地积极拓展非遗旅游新空间和新场景,以旅游之窗展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让“鲜有问津”的古老技艺拥有更多烟火气。

  “非遗+新媒介”让非遗传承有“新”意。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收获了无数喝彩、点赞;利用新媒介特效,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在短视频平台,网友热情分享着自己的非遗体验……这些充满新意的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播普及开辟了新路径,让非遗“活化石”焕发新活力。古老的非遗正在和新的时代连接共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中迸发。

  中国复苏 世界机遇

  福安市将“福”之意蕴融入文旅,推出“养福、寻福、集福、亲福、纳福”5条旅游精品路线,依托融媒宣传矩阵,策划推送“福”文化系列报道,发布“福”文化系列主题歌曲,举办“福”文化宣传周、非遗文化周、三月三、首届连家船民上岸节等“福”文化主题活动,打造“全家福安”公共品牌标识,拍摄电视剧《连家船民的美好生活》等,实现了“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熟悉的“买买买”正在回归,但中国消费发展水平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仍有一定差距,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仍较低,尤其服务消费有很大潜力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置于2023年五大工作之首,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共和党内的裂痕很深。议长选举变成了共和党内的强硬派人物麦卡锡,如何赢得超强硬派的支持,甚至可以说,议长选举变成了麦卡锡个人的“修炼”。因此,共和党内的温和派议员呼吁尽快结束“个人政治”。共和党内的裂痕至少包括温和派与强硬派、强势议员与普通议员,以及议员个人风格之间的层层叠叠的裂痕。

  据悉,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将持续至4月9日。(完)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黄镇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