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来源: 人生五味
2024-06-06 18:10:15

  “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迎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仲夏时节,万物繁茂。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考古工作者郭明细致发掘、耐心清理,她已经投身考古工作一线20年。“常常蹲下去就忘了时间,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考古工作者大有可为。”郭明说。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强调:“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

  已是深夜,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文化馆的张向东皮影工作室内,77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张向东,正在伏案认真雕刻着孙悟空形象的“影人”,双手布满老茧,双眼充满热爱。

  “雕刻时,刻刀扎破牛皮保持不动,来回推动牛皮,这样刻出的皮影刀口圆润、线条流畅齐整。”张向东说,一件成型的皮影要经过刮、磨、洗、刻、染、缀等20多道工序,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我13岁和皮影结缘,到如今已60多年了。”张向东一直坚守着皮影事业,目前,昌黎皮影戏已经传承到第五代,传承人已有20余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皮影戏。

  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名;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总覆盖人数超10万人次;推动非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余所高校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非遗保护的专业和学科……近年来,在一系列制度的保障下,非遗传承活力显著增强。

  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拥有许多历史建筑。“目前,全镇保存较好的老建筑共有103栋,统称中东铁路建筑群,都是不可移动文物。老建筑会‘说话’,它们饱经沧桑,见证了铁路小镇的历史变迁。”海林市中东铁路博物馆馆长王国栋说。

  王国栋从事文化和文物工作已有20余年,“去年中东铁路博物馆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百年小镇焕发了新的活力。”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广大非遗传承人、文物保护工作者矢志不渝,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核定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到3.6万多处,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越来越多人走进全国各地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中赓续红色血脉,增强精神力量。

  兼具独特自然风光、悠久历史文化,每逢假期,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游人如织。近年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扎实推进,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家底不断夯实,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展览展示水平极大提升,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彰显,综合效益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拓展。

  坚持创新创造,增强文化遗产吸引力

  穆文俊是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洞箫演奏员。白天,她在博物馆用现代复制的出土乐器,为参观者演奏音乐。下班回家,她是互联网上的主播,以洞箫会知音,每场能吸引1万余人次观看。“在博物馆里演奏古代音乐和在线上普及相关知识,目的都是吸引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文物和古乐器。如今‘粉丝’越来越多,我们很开心小众的古乐器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穆文俊说。

  每逢节假日,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便保持高位。创新的展陈方式、多元的体验活动,使博物馆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国家文物局5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约300家的速度持续增长,全国备案博物馆已达6833家,总量居世界前列。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近年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日渐“火起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活动已成品牌,“云游非遗·影像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活动持续“圈粉”。在线上线下参与体验非遗、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成为新的生活时尚。

  如何把对文化遗产的美好记忆“带回家”?购买文创产品成为人们心仪的选择。以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具、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信笺为代表,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渐入佳境,助推“汉服热”“非遗热”“博物馆热”“考古热”“古城热”等持续升温。

  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在保存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推出新潮的玩法。人们听曲、看戏,寻古镇、访老街,宿古宅民居,不远千里赴一场传统文化的旅行。

  “文化+科技”也正在为文化遗产活起来拓宽道路。

  敦煌研究院精心打造敦煌仙子“伽瑶”,以动画方式、人格化的内容讲述古老的敦煌传奇;打开互联网,中英文双语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向全球共享着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影像……敦煌的探索,是我国博物馆、非遗馆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放的缩影。

  以5G、大数据、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业态、内容和传播产生深远影响,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因此接触并喜爱上文化遗产,进而成为传播文化遗产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分子。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湖南常德河街古香古色,“钵子宴”“擂茶百碟宴”……景区游客排队品尝当地美食,感受“舌尖上的文化”。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五一”假期,常德接待游客164.83万人次,同比增长62.19%;实现营业收入14.57亿元,同比增长42.01%。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遗产项目涉及15个省(区、市)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就是其中之一。

  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广大茶农、花农依靠一朵花、一片叶走上致富之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传承弘扬非遗的意愿进一步增强。2023年,福州茉莉花茶年产量达1.9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带动茶农、花农户均年增收约3万元,小小茉莉花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致富花”。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乡村,各地积极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其中21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10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城市,博物馆展览多姿多彩,非遗传承有声有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城市发展积累起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5月16日,北京国家大剧院,“中俄文化年”开幕式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中国的琵琶、古筝,俄罗斯的巴扬、古斯里琴……两国民族音乐都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美美与共,这场音乐盛宴成为中俄文化交流互鉴的精彩华章。

  这是龙和百合花的相遇。一块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00多年的法国怀表,静静躺在故宫文华殿展厅,成为中法交往交流历史的见证。怀表表盘中心金色百合花图案为法国王室标志,表壳中央开光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像,机芯内摆轮保护罩镂雕一条中式五爪龙。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通过约200件文物精品,向观众诉说着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博物馆,成为我国文化外交的“金色名片”。“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文物出入境展览累计达3 00余项。“华夏瑰宝”文物展、“东西汇流:13—1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特别是与亚洲46国及埃及、希腊合作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以文物展览凸显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

  “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如今,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全社会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正凝聚成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我们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很好的举措。“一带一路”倡议在我们看来,是中国为地区发展作贡献的一种方式。

  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在江苏首站前往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在安徽考察安徽创新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浙江考察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等;

  多位受访者称,云南烟草系统在用人选人上或多或少存在“小圈子”情况,烟二代、“近亲繁殖”现象比较普遍,形成了“桥牌圈”“吃喝圈”“网球圈”“高尔夫球圈”“麻将圈”等“圈子文化”。

  ——对国家体育总局开展机动巡视,要聚焦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责任、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情况,深入查找、推动解决体育领域特别是足球领域腐败问题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对国家体育总局开展机动巡视,要聚焦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责任、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情况,深入查找、推动解决体育领域特别是足球领域腐败问题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公开履历显示,孙述涛出生于1965年,1983年进入山东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习,后留校工作。1991年9月,他进入南京林业大学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任教,后任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

陈秉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