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马面裙,中华服饰缘何美了几千年?

来源: 美食天下
2024-06-04 08:41:04

  穿衣、吃饭,人类生活的两大要事。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统服饰文化精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新的面貌大放异彩,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

  怎样的制衣方式,让沈从文在书中赞叹?

  “纵观中国传统服饰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对物的珍惜和对人的关怀尽显。”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吕钊介绍,以传统服饰的剪裁为例,或一刀不剪,或适当剪裁,又或是裁剪后重组,塑造了丰富的服饰结构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材料的浪费。

  《淮南子》中记载:“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当时布帛一匹可裁制一件标准的“深衣”,说明古时人们已意识到服装款式的制定要适应当时的织物规格。

  古人制衣倡导“物尽其用”的节约工艺理念,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时期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单衣,由织幅约50厘米的独幅方形织物制成,采用“一片式”T字形结构。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称这一制作方式“材料的利用极其充分”。

  有形的服饰背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服饰观普遍强调人的内在精神,并赋予其道德、人格的内涵,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华服文化爱好者们互称“同袍”。“同袍”一词来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寄予着征战沙场的战士们团结奋战的家国情怀。

  如今,华服文化爱好者借用这样的称呼,强调了团结友爱的精神,不仅是对共同兴趣爱好的认同,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30人,7个月,才完成一件衣服的复原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服饰文化研究院院长蒋玉秋,曾带领团队完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及刺绣复原、明代典型服装形制复原等专题研究。

  “2009年,我到湖南博物院参观,站在2000年前真实的织绣服装前时,被深深震撼了。”这些文物的精美程度,让蒋玉秋叹为观止,“四经绞罗朱砂染,乘云信期长寿绣,实在是太美了。但遗憾的是,墓主蜡像所穿的服装非常简陋,我就想,能不能复原一件马王堆汉墓的织绣服装。”

  复原难度极大,需要结合考古发现和相关资料,详细研究衣服材料、纹饰等。返回北京后,蒋玉秋带领30名学生,在刺绣老师徐美玉的指导下,开始了这项汉代服装复原工作,耗时7个月,才完成了一整件服装的复原。

  “复原过程的艰难,也让我们叹服古人制衣技艺的精湛。其中一种叫‘四经绞罗’的织法,我们团队的技术至今无法复制。”蒋玉秋介绍,区别于一般织物,四经绞罗因工艺复杂,一度失传。

  好在这一技艺在周家明手中“复活”。今年70岁的周家明是四经绞罗织 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岁起跟随父亲学习缂丝、宋

  一厘米的罗里有多少根经线、多少根纬线,是衡量四经绞罗精细程度的标准。因为细密度高,极易产生断线和瑕疵,只能纯手工织造。一个技艺娴熟的织工,一天也只能织出5—10厘米的长度。

  史料里关于四经绞罗织造工艺的记载极少,周家明参照当时已知的二经绞罗织造工艺,试图寻找四经绞罗经纬线相绞的纺织结构,在织机上研究了一年,终于成功复原。此后,在周家明的手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菱纹罗、江陵马山墓出土的四经绞罗得以再现。

  东方美学唤起当代人的“血脉觉醒”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舞蹈演员身着“水天碧”长裙,伴随优雅的旋律在千里江山的水墨画卷中翩翩起舞,给中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长裙的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院长楚艳介绍,长裙衣领采用了中式服装典型的交领右衽的形式,装饰刺绣梅花纹;裙摆制作上,纱料裁剪成山峰的轮廓,一针一线缝缀在隆起的拖尾上,恰似连绵起伏的山峦;色彩使用石绿、春新、绿珠、缥碧等青绿交织的色彩,表现江南碧净之美……

  长裙整体造型采用了西式大礼服的廓形,上衣收腰、束身更便于展现演员的舞姿,而裙体中还点缀有3D复合工艺制作的亭台楼阁和树木纹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以时代创新精神为风貌,传统美学融入当代时尚的方式,让艺术呈现有更宽广的可能性。”楚艳说。

  服饰是鲜活的文化元素,也记录着流动的人文历史。从人类早期穿着草叶、兽皮,到葛、麻、丝、棉丰富了制作服装的材料。如今,各类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合,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类生活所需,也为服装设计注入了更多的想象力与可能性。

  “服装不是摆着看的,还需要把握当代生活特点,并落实到具体的服饰设计细节之中。”吕钊说,马面裙成为当下受欢迎的传统服饰,在于能融入日常生活中。

  如今上班、旅行、逛街等各种场合,都能见到马面裙。诞生于辽宋时期的马面裙,如今不论是搭配衬衫、T恤还是西装外套,都能完美适配。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01/82/5637130040208220322.jpg" alt="" />

  <strong>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梦天实验舱主任设计师吴军——</strong>

  根据要求,全省要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医专家指导联动机制。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组建省级中医巡回专家组及省级中医区域协同医疗队,采用分片包干形式,对各地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开展巡回医疗、远程会诊、驻点指导。尽快组建市(州)、县(市、区)中医巡回专家组,通过开展培训或远程诊疗方式,指导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加强家庭医生与签约服务对象联系,做好中药服用跟踪随访。

  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

  <strong>唱响团结合作,为共建周边家园凝聚合力。</strong>面对美国等少数国家执意推行所谓“印太战略”,搞各种封闭排他“小圈子”,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冷战思维和分裂对抗,支持周边国家牢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同抵制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逆流。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起步有力、开局良好,双方持续推进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共同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同印尼、泰国领导人就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实施,雅万高铁、中马和中印尼“两国双园”等“一带一路”共建项目喜报频传。大力建设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完成制定《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1—2025)》,推动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同东盟各国全面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就各成员国加强团结、推动本组织未来发展提出重大倡议主张。在中方推动下,成员国元首发表关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供应链安全稳定等4份重磅声明。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上合大家庭”,充分表明“上海精神”深入人心,组织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习近平总书记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召开峰会,共同纪念建交30周年,开启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新篇章。此外,中日就稳定和发展双边关系达成五点共识,为双边关系克服干扰健康发展明确方向。中印保持沟通对话,管控边境地区摩擦,共同致力于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中韩庆祝建交30周年,为“而立之年”的中韩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strong>这是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形成鲜明风格气派的十年。</strong>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形成了新时代外交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根基灵魂,人民至上是中国外交的力量源泉,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胸怀天下是中国外交的初心所系,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执着坚守,敢于斗争是中国外交的精神品格。

杨宗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