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突破1200亿件,“小包裹”如何折射中国经济活力?

来源: 北青网
2024-06-22 07:49:48

  2023年12月4日,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的大屏幕上,一串长长的数字不停滚动。18点26分,画面闪动,“120000000000”在屏幕上定格。

  千里之外,一件从云南昆明寄往四川成都的鲜花快递被抓取锁定,成为今年第1200亿件快递。以此刻为标志,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200亿件大关,创下历史记录。

  数字变换的短暂一瞬,映照出快递业发展的蓬勃生机。1200亿件快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今年前11月,我国月均快递业务量达到107亿件,比英德两国去年全年业务量之和还多。在高基数之上,我国快递业务量增速仍然保持领先,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

  纵向比,目前我国每月快递业务增量已超过2014年全年总量,一举实现从“年均百亿”到“月均百亿”的巨大跨越。

  自2021年,我国快递进入“千亿件”时代以来,每年破千亿件所用时间不断缩短——2022年破千亿件较2021年提前7天;在此基础上,今年比去年又提前39天。随着快递业务量持续增加,目前我国每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已相当于2007年全年总量。

  柴米油盐酱醋茶,快递小哥送到家。快递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反映经济活力的“晴雨表”。1200亿件,究竟从何而来?透过一束鲜花的“千亿之旅”,中国消费动能和产业升级可见一斑。

  第1200亿件快递的发件人来自有“亚洲最大花市”之称的斗南花卉市场。“以前卖给批发商,收不上价。”鲜花店主木顺林说,如今花市建起直播基地,鲜花从产地摘下,通过线上销售快递到家,既保鲜又增收。

  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大农产品主产区上演。丹东草莓、山东海产一路向南,阳澄湖大闸蟹、象山“红美人”提速向北……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更多南北生鲜在快递物流网上“双向奔赴”。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前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物网零对社零增长贡献率达32.1%。

  中国物流、电子商务,这对“最强组合”,在中国第1200亿件快递邂逅,二者协同发力、同频共振,联袂助推快递数量与消费需求实现双增长。

  从需求侧看,第1200亿件快递,映射出我国消费规模在持续扩大,内需潜力正加快释放;从供给侧看,第1200亿件快递,也刻录下行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升级的步伐提速。

  第1200亿件快递的运输方式采用了高铁货运的全新模式。暮色四合,同批快件被顺丰装载上车,直抵昆明洛羊镇站火车站。经卸货、转运后,全部装载到动车组上,直奔1127公里外的成都双流西站。次日上午10点半到站后,再经传送、搬运、中转,最终由快递小哥送货到家,揽收全程仅用21小时。

  中国快递、中国高铁,两张亮丽的“中国名片”,在中国第1200亿件快件交汇,完成了一次“梦幻联动”,成为快递业提速升级的生动缩影。

  翻看如今快递物流这张网,大动脉上,超400个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逾3000个各类分拨中心,串联起单程超4870万公里、日均服务超7亿人的快递服务网络;微循环里,900多个县级寄递共配中心、27.8万个村级寄递服务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有力支撑每天超1亿件快递在农村快速流转……

  从次日达、次晨达到半日达,从进村、入厂到出海,从上车、乘飞机到搭高铁,寄递速度不断刷新、服务触角持续延展、快递运力加快壮大,这也为消费市场营造出更多新体验、打造出更多新场景、创造出更多新需求。由此观之,一束鲜花的“千亿之旅”背后,也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已至隆冬,气温骤降。凛冽寒风里,一辆辆货运车频繁穿梭在城市之间,一名名快递小哥仍然奔走在大街小巷。雪地里划出的每一道轨迹,勾勒出 一个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国,每一件如期抵达的包裹里,涌动着的正是中国经济的

  中国驻加使馆发声明表示,“如果加方执意挑衅,我们将坚决奉陪到底。”这话说得很硬气,说明了加方行为的恶劣。不得不说,加拿大的对华外交,那么轻易就被几个反华政客利用虚假报告再通过媒体炒作而绑架裹挟,这实在令人悲哀。希望中加过去几十年互利共赢关系的历史,能让加方早一天回归对华冷静和理性。

  与此同时,当地购房者置业态度日趋理性,全区比价,只有实质性降价才会被吸引。张罗介绍,淄博楼市已经很少有火爆场景,加之目前市面上库存多,楼盘多,现在的生意并不好做。

  大熊猫“小丫”因为有两个可爱而潦草的“丸子头”走红网络,被许多网友喜欢。近日,网传“小丫”因尿毒症去世,引发关注。29日,陕西省林业局相关人士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小丫”的确因尿毒症于去年6月去世。

  政知君注意到,被双开的师存武出生于1967年9月,曾任青海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青海省政府办公厅主任。2022年3月,师存武出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

  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体系都采用“竞争性项目制+稳定的机构式资助”的双轨模式,但不同国家各有侧重。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机构式资助为主,美国和中国的体制比较像,以竞争性项目为主,不过大部分科研人员能获得一份“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并由政府兜底,与项目关系不大。多位专家还注意到,近年来,各国都存在逐渐强调竞争性资助,弱化稳定资助的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体系都采用“竞争性项目制+稳定的机构式资助”的双轨模式,但不同国家各有侧重。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机构式资助为主,美国和中国的体制比较像,以竞争性项目为主,不过大部分科研人员能获得一份“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并由政府兜底,与项目关系不大。多位专家还注意到,近年来,各国都存在逐渐强调竞争性资助,弱化稳定资助的趋势。

钱汉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