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迪拜气候大会回应中外媒体四大关切

来源: 南方周末
2024-06-20 21:18:09

  中新社迪拜12月10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9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回应中外媒体关于化石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发展、气候与贸易政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等问题的关切。

  ——化石能源替代问题:“希望体现最大的包容性”

  逐步降低还是淘汰化石能源是此次大会期间各界争议最大的话题之一。有外媒记者提问称,针对化石能源,目前大会的文本披露出四个选择路径,中方态度如何?解振华表示,实际上关于化石能源的选 择不止四个,中方现在正在跟各主要国家、主要集团进行密集磋商,希望找到一个明确、正确的未来方向,既反映正能量,又体现最大的包容性,让大家都能够接受。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磋商已经有了积极进展。

  在化石能源的问题上,有些国家表示坚决反对淘汰或者减少化石能源;有些国家态度非常明确,要坚决淘汰化石能源;还有缔约方提出一些折衷方案。解振华表示,对这一问题,现在各方还是希望能够体现最大的包容性,又能够反映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估计就这一两天应该能解决”。

  ——可再生能源发展:“争取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COP28会议期间,已超过120个国家同意到2030年前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两倍。

  对此,解振华表示,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到现在为止,在中国的推动下,风力发电的成本已经降低了80%,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了90%,这也为全球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他指出,现在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超过了煤电,这是能源结构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要继续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后争取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以气候政策搞贸易保护:“我们不赞成”

  观察人士发现,近年来,不少国家以气候政策的名义出台贸易、税收等相关新规,实际上影响了包括新能源设备、低碳产品等在内的国际贸易。

  对此解振华指出,我们支持对气候友好的技术、产品,也就是零碳、低碳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公平贸易。我们反对搞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气候行动是保护地球未来、给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业,所以大家都应该支持,不应该设置一些贸易壁垒和限制,这样对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没有好处,“我们不赞成”。

  ——“损失与损害”基金,中国如何参与?

  针对此番大会首日达成的“损失与损害”基金,中国是否参与的问题,解振华透露,“损失与损害”基金现在开始筹资、运转了,“我们非常支持”。他透露,中国主要是通过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两个渠道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对其的支持。

  “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行动了。”解振华说,中国既有捐资,也有技术方面的合作和支持。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已经很多年了,也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与合作。另外,中国在埃塞俄比亚、阿根廷、黑山等国也建设了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40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建设4个低碳示范区,开展75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57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完)

  会商认为,21日(除夕),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中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中南部可能出现中度污染。22日(正月初一),区域北部空气质量改善,中南部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23日至24日,区域北部空气质量优良,中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25日至26日,区域中南部可能出现一次轻至中度污染过程,部分城市有出现重度污染的风险。27日,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区域空气质量预计自北向南逐步好转。伴随冷空气大风影响,局部地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可能短时升高。

  <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观众也很关心您的近况,您日常的工作是怎么样的?</strong>

  春节临近了,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姚茂治依旧行走在巡逻的路上,看着来往旅客归心似箭的身影和带着期许的笑脸,他的脸上也浮现了一抹笑意。或许对他来说,旅客的出行平安,才是给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完)

  “柏林不会允许向乌克兰派德国坦克,除非美国(先)派出自己的。”美国《华尔街日报》早些时候以此为题报道了西方国家在援乌坦克上的拉扯和纠结,有德国高级官员当地时间(18日)表示,除非美国同意向乌克兰提供美制主战坦克,否则德国不会允许盟国将德制坦克运往乌克兰,也不会向乌克兰派遣德国自己的坦克。

<strong>  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洪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strong>

  “今年的上海豫园灯会焕然一新,大放光彩,再次看见人头攒动的景象,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也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创新演绎释放出的新活力。”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外聘专家、芭蕾舞导师、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获得者蔡一磊对<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如是说。

朱诗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