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绣娘”创业记:带头致富 绣品远销国内外

来源: 东方财富网
2024-06-09 03:53:08

  中新网乌鲁木齐3月15日电 (戚亚平 高兴)在新疆生产建 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第四师昭苏垦区七十七团,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是位小有名气的哈萨克族妇女,她带领“绣娘”们勇闯市场,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致富

  跟着妈妈学习刺绣手艺

  3月,七十七团室外仍是冰天雪地。在阿依娜刺绣坊里,“绣娘”们正聚精会神地飞针走线,干得十分起劲,嗒嗒嗒的缝纫机声不绝于耳,一件件精美绣品不时从她们指尖诞生。

  这些“绣娘”的领头人就是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是七十七团八连普通职工。

  因为与刺绣结缘,她的人生由此变得不平凡。

  1991年,20岁的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做了一个决定:要自己创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家庭条件。

  “我想着得有个手艺才能帮到家里,就开始跟妈妈学习刺绣手艺。”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说。

  1995年,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有了人生中第一台手摇缝纫机,她如获至宝,希望能借助它实现自己的致富梦。

  不断学习成刺绣“高手”

  那个时候,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胆子大、肯吃苦,所有与裁缝有关的活她悉数接下,但却忽视了自己的技艺。

  “刚开始因为剪裁错误经常给顾客赔材料费,我才意识到自己要想成功,必须得苦练刺绣技艺。”说起那段经历,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记忆犹新。

  2008年,七十七团看准刺绣的广阔市场,将刺绣作为带动职工群众就业增收的产业来抓,邀请当地知名刺绣专业技术人员帮助职工群众提高刺绣、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的水平。

  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也报了名,心灵手巧的她很快便脱颖而出。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专业培训,才知道刺绣原来有大学问,飞针走线,勾、挑、缝各种技艺都有它的要求,我太需要这些知识了。”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说。

  之后,在团场的鼓励和扶持下,她多次外出学习,逐渐掌握刺绣方面的专业技能,也由此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刺绣“高手”。

  绣品远销国内外

  2013年,七十七团成立阿依娜少数民族刺绣协会,下设阿依娜刺绣坊,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被选为协会副会长,负责协会产品的制作、宣传、销售。

  因为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制作的绣品做工精细,图案别致,颇为抢手。

  当地的哈萨克族居民结婚、装饰新房都去刺绣坊购买她的作品。

  随着刺绣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订单也随之而来,近到本地乡镇,远到北京、上海,甚至有的绣品还远销到国外。

  每年七八月份,昭苏进入旅游旺季,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制作的靠枕、花帽、串珠等绣品更是供不应求。

  带领姐妹们共同致富

  通过努力,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的刺绣事业越干越大。富裕后的她,没有忘记身边的姐妹。

  她发现,身边手巧的妇女很多,但刺绣品却没有平台销售。

  于是,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主动找到这些姐妹,当起领头人,帮她们销售刺绣品,给她们培训刺绣技能,希望她们也能通过刺绣实现增收。

  “我以前就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在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这里学了手艺,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七十七团居民布里布勒说。

  在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的带领下,七十七团刺绣产业蓬勃发展,从事刺绣增收的妇女也越来越多。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姐妹们一起富,是我心底一直以来的梦想。”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说。

  如今在新疆兵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像阿娜尔汗·吐尔森纳洪一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创业梦想的妇女不在少数。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新疆兵团先后制定实施四个周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推动妇女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近五成。(完)

  饺子馒头年年有“鱼”,大虾猪蹄排骨烧鸡。北京的炸丸子,上海的八宝饭,两广一家老小围坐“打边炉”,东北挨家挨户狂炫“铁锅炖”,川渝的麻辣香肠油汪汪,山东的糖醋鲤鱼甜带酸……嘿,琳琅满目的全是硬菜!也是,大过年的,谁和你保温杯里泡枸杞,燃烧我的卡路里?

  据悉,“可持续发展与数字经济创新”实践案例研讨会是在APEC批准下,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发起的“提升女性数字经济领域领导力,助力可持续增长”项目的系列内容之一。研讨会旨在邀请APEC各经济体分享和展示企业中女性领导的、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和数字经济表现突出的案例。

  巴西国家权力机构遭冲击后,博索纳罗曾在社交媒体上批评这一行动,同时表示自己在整个任期内“始终遵守宪法”。

  <strong>让新能源内消外送“齐头并进”</strong>

  2006年4月17日,贝尔在英冠联赛第45轮南安普敦以2比0击败米尔沃尔的比赛中亮相,并以16岁零275天的年龄成为南安普敦队史上第二年轻的首发球员。2005年至2007年的两个赛季中,贝尔为南安普敦出场45次、射入5球。2007年,南安普敦冲超失利,使得贝尔决定离开,他要寻找更大、更好的平台。

  “我在上海马戏学校练的是跳板的底座,现在一下子从地面技巧‘飞’到了天上!”去年2月,团里人事变动,他不得不以25岁的年纪从零开始学习走钢索。“底座”演员靠的是力量与稳定,走钢索则是轻盈与平衡的艺术。于是,科学减重成了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排演《天山雪》更是技巧的“更上一层楼”——为表现中巴公路建设中遭遇的困难,钢索由平直改为倾斜。这对于刚变身“飞人”不久的祖农阿基木来说,又是一块硬骨头。和他一样,这群20岁出头的新疆杂技人,都要在剧中迎接各自职业生涯的全新挑战。所以,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也注定要在排练厅度过了。

廖佳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