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短评:中欧为何需要文明对话?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23 18:36:38

  中新社北京6月 22日电 题:中欧为何需要文明对话?

  作者 崔白露

  日前,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来自中欧近60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学与欧洲的中国观”,展开了一场文明间的思想对话。

  从欧洲汉学210年回顾与展望,到中欧人文交流机制与路径、中欧经贸合作韧性与潜力,对话联通东西、纵论古今,既是对历史的延续,也有对现实的关照。

  中欧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亚欧大陆两端相映生辉,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也通过交往交流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早在中国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连接长安与罗马,开启两大文明交往的先河。《马可·波罗游记》《曼德维尔游记》,激发了欧洲人的东方想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人,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典籍西译,为欧洲社会文化带来深远影响;而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今天,政治上,领导人互访、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各层级交流对话全面重启;经济上,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相互交融、深度互嵌,截至2023年9月底,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文化上,中欧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教育、科技、旅游、体育、青年等各领域人文交流广泛开展;外交上,中国与欧洲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倡导贸易自由化和开放型经济,主张文明多样性。

  中欧两大文明相互影响与交融,成为不同文明间互学互鉴的典范,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繁荣发展。当前,合作与竞争,共识或分歧,是中欧关键。中欧之间仍要继续对话。

  对话是增进理解的前提。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欧相对实力变化,让中欧关系的复杂性随之上升。近年来,中欧关系的暖意中出现一些杂音和干扰。欧洲一些人士提出所谓“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要求对华“去风险”“降依赖”。对此,中欧有识之士秉持以对话协商妥善处理摩擦纠纷的原则,有效避免了双方在战略层面、经贸领域可能出现的分歧。通过加强各层面、各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调整对彼此的认知,妥善处理分歧,扩大共同立场。

  对话是协调行动的基础。今天,地区冲突、经济危机、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越来越多地区和全球性议题,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中欧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这符合中欧双方利益,更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如绿色发展方面,中欧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共同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落到实处,引领全球绿色发展。

  对话是推动进步的路径。无论是“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活动上围绕遗产保护的经验分享,还是“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中国学的世界对话·比利时论坛”期间对当代中国的认识理解,抑或是“中欧数字领域高层对话”的探索思考,中欧在对话中交流观点、相互启迪,展现了古老文明不断学习、守正创新的文明生命力。通过对话与交流互鉴,中欧关注过去,聚焦当下,眼望未来,既发现不同文明的多彩谱系,亦找寻出人类文明共同价值理念。

  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曾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我们应当相信,中欧两大古老文明有足够的理性与智慧,继续通过真诚对话促进双边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为世界繁荣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完)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烟台2月3日电 题:剪纸馆盈满中国红 烟台非遗人巧手片纸展宏“兔”

  网剧《君子盟》一开局,井柏然饰演的雍朝礼部侍郎兰珏布下周密的计划,要找回写给南栋国的书信,以防信件被朝堂政敌买走,自己被安上通敌叛国的死罪。在秘密行动中,兰珏利用了在酒楼门口卖面条的张屏制造混乱场面,想趁机夺回装书信的珠子。凑巧的是,宋威龙饰演的进京赶考的张屏是个案痴少年,但有着天才般的推理能力,在混乱的场面中,张屏通过案发现场的人员站位、遗留痕迹、气味等,推理出布局偷东西的人就是楼上的兰珏,破坏了兰珏的行动计划。执着于推理案件的张屏多次找到兰珏试图证明自己推理的正确性,也卷入了兰珏的朝堂纷争和人生秘密中。从此,两个身份悬殊、性格迥异的人亦师亦友,默契配合,携手断案。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2月3日电(刘星晨)2023年伊始,体育圈并不平静。

  “我们这里的村民都有种菜,蔬菜在村里面需求量不大,要带到外面去卖。”村民冯光莲告诉记者,花费7元钱坐着“慢火车”去县城售卖是最好的选择。“县城里的大多数人依旧喜欢从田间采摘的新鲜蔬菜,带的货不愁卖不出去。”

  2021年的一项研究证实了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在美国5个州的75个县的急诊科就诊记录中发现,当警察在他们居住地杀死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后的三个月内,美国黑人因抑郁症状到当地急诊科就诊的频率比其他月份高出11%。

  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时下盛行的“上门代厨”还呈现出诸多新特点。

钱芝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