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东:珍酒李渡不会牺牲渠道健康盲目追求增长

来源: 极目新闻
2024-06-22 14:38:50

  据珍酒李渡集团消息,6月21日,珍酒李渡集团2024年股东周年大会及投资者日活动在贵州遵义召开,股东及股东代表、投资机构代表、证券分析师近160余人出席。

  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主持股东周年大会,集团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代表、独立非执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参加。

  大会审议了2023年财务报告、末期股息分配方案,续聘2024年度审计机构、选举董事等8项重要决案。

  投资者交流环节,吴向东首先对大家长期以来支持公司发展表示感谢,并就公司2024年发展战略、业务布局及行业机遇等与投资者交流。

  吴向东表示,珍酒李渡2023年上市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上市首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4年将以“强身健体”为发展方针,坚持在品牌、产能、渠道和团队等方面下足功夫,为投资者、合作伙伴、消费者、员工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行业调整周期下,珍酒李渡的市场布局和发展情况是投资者最关注的话题。吴向东表示,今年行业仍面临宏观环境挑战,但行业调整期往往可以为稳健发展和有准备的品牌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以珍酒为例,今年上半年,在品牌、渠道、产能、产品等方面发展卓有成效。回厂游和品鉴会全面升级为“圣地之旅”和“国之珍宴”,既提升了品牌整体形象,还为业务拓展 和转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实施双渠道增长战略,珍酒事业部和高档酒事业部定位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在河南、湖南、贵州等核心市场持续保持预期增长。今年珍酒产能已超过4.1万吨,预计储酒将超10万吨,将为高端产品进一步扩量和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坚实基础。珍三十转向流通渠道,实现了稳健增长。吴向东还透露,即将推出的珍三十和珍十五升级版,将拥有更高的产品品质与性

  中金公司分析师祝美学现场提问时亦表示,虽然当前存在消费场景缺失和消费频次下降现象,但近期的一线调研发现,珍酒仍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作为行业老兵,关于吴向东对行业未来发展怎么看,也是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吴向东表示,行业调整期给非品牌企业带来的影响,要比给品牌企业带来的影响大,他对下半年和明年发展很有信心。随着经济好转,行业也会向上发展。他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寻找增量,迫在眉睫,而“美食+美酒”的跨界融合,将是白酒实现增量的重要依托。如珍酒正打造场景化、沉浸式“美食+美酒”的珍酒·1912美食研究所,推出可复制、标准化、可推广的美食美酒融合新样本,推动建立统一美食标准,助力中华美食走向世界,同时也实现中国白酒走向世界。

  对于李渡和湘窖的发展,吴向东表示,李渡坚持从“小而美”到“大而精”的战略转变,不断拓宽产品矩阵、加强传统渠道铺排及全国化布局。湘窖将聚焦经销商质量的提升,通过实施大网点战略和加强体验式营销,进行渠道渗透。

  对于珍酒李渡的未来,吴向东表示,将践行长期主义,坚持“做难但正确的事”,他特别强调,珍酒李渡不会牺牲渠道健康盲目追求增长,而是注重长期发展,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和团队建设,以及对经销商的精心筛选和扶持,确保渠道的稳定与高效。同时,将始终走品牌高端化路线,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品牌价值,以应对未来市场的挑战。

  现场,吴向东还就投资者关心的市场管理、企业治理等问题进行交流。问答间,既回应了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也让投资者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信的珍酒李渡。

  活动期间,珍酒李渡安排了珍酒厂区参观和全新升级的“国之珍宴”高端品鉴会体验,让投资者亲身感受珍酒从历史传承到现代创新的每一个细节,带来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对于如何稳定公共充电价格,宋向清认为,政府应将其视为公共服务设施组成成分,通过政府层面宏观调控,统一制定相关合理价格切身保护车主权益。

  但这是郭祁琦的“官方说法”。事实上,大三那一年,微商刚刚兴起,郭祁琦就利用微店卖漾濞核桃。销售最好的时候,一个月的利润就有两万元。此后,他的学费、路费都靠自己卖核桃来挣。“我们整个家族都是很普通的家庭。我父母的兄弟姐妹都还留在大山里。“用经商来改变我们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是最快的。”郭祁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也得到强化。李兆前指出,在法治环境方面,除了再次强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外,《意见》还针对近年来民营企业内部腐败频发现象,提出构建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健全涉案财物追缴处置机制,加大惩处力度等。“这是对依法平等保护产权原则的具体实践,直接回应了企业家关切。”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把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这一制度在党章中确立下来。

  除承担抢险救灾和保障城市基本运行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外,非必要不外出。直接保障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油、通信、医疗等关乎民生的单位,以及承担抢险救灾和保障社会基本运行任务的单位不在本通告停止范围内。(总台记者 廖汨)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2年10月公布的《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超大城市8个,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全国特大城市11个,分别为杭州、东莞、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哈尔滨。

黄晴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