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捏造政策增加咨询量 “投靠朋友落户”太离谱

来源: 红山网
2024-06-15 19:49:12

  上海辟谣平台

  近日,网络上有视频称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可以实现“投靠朋友落户”,很快这一消息被辟谣。上海市民服务热线12345接线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投靠关系落户并未发生政策变化。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关于执行本市投靠类户口迁移政策的若干规定》的要求,投靠关系仅限于子女投靠、夫妻投靠以及本市支内、知青,或因其他原因去外省市工作的人员(以下统称“外迁人员”)及其配偶,按国家法定年龄退休,或者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的老人,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回沪落户。

  话术一:大专也可全家落户

  仔细查看中介所谓的“大专学历即可全家落户”,不难发现是偷换概念。

  本质上,中介介绍的是《上海市居住证》持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的落户方式,俗称“居转户”。居转户方式本身对学历无特殊要求,而是和居住证持有年数、社保缴纳年数、职称水平,并且达到一定的市场化评价标准等要求有关。因此,所谓“大专学历即可落户”的说法属于“标题党”。

  部分中介还提到了“留学生落户”的方式。根据《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规定,国(境)外学士学位如为最高学位的,本科阶段累计在外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如最高学位为硕士的,国(境)外学士学位可不受前述限制。因此中介提到大专学历也可落户的说法,其实是通过海外留学提升学历后再进行申请,并非直接可以落户,使用的仍是偷换概念的伎俩。

  话术二:无居 住证也能落户

  此类话术是通过合并不同落户方式的办理特点编造拼凑而成,让人误以为中介机构神通广大,可以让所有人实现“零门槛”落户。但咨询中介后可知,“无需居住证”指的是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的方式,简称“人才引进”方式,这两者是独立的落户方式,并非可以同时满足。此外,“有没有房子”不是落户的必要条件。

  话术三:上学无需回老家迁出

  这属于故弄玄虚,并非新政策,也不需要中介服务。

  根据规定,来沪人员适龄随迁子女需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须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父母一方满足以下两种情形之一,区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区实际,统筹安排适龄随迁子女入学——第一种情形: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一年内(2022年7月1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的证明;第二种情形: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连续3年(首次登记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在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妥灵活就业登记。

  话术四:“新政”名额有限

  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上,有许多账号打着所谓2023年“11月落户上海放宽条件”“12月上海落户新方案”等消息,点开视频或链接后,可发现都是围绕政策文件内容进行编造或曲解,误导他人。

  上海辟谣平台还发现,部分中介为了增大获客机会和传播范围,还会编造所谓“新政”的出台原因,或虚构所谓的“政策截止日期”,营造紧迫感,以吸引他人咨询。鉴于此,建议公众不可轻信所谓的“代办落户”。要知道,一旦遇到不靠谱的“代办落户”中介,既可能被窃取隐私,也不排除被卷入违法违规操作。

  本报记者 车佳楠

  这名法国外交官透露,马克龙认为,上周在美国加州发生的“蔡麦会”事件,是一种“挑衅行为”。他还补充称,美国国会中的一些共和党高层,试图“操弄台湾问题对华施压”,但欧洲不会被拖入其中。

  4月11日,该行发布了调整定期存款利率的公告,即日起,该行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调整为2.15%、2.75%、3.4%和3.9%。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全部外来人口中,因“工作就业”流入沈阳市的外来人口占29.83%,因为“拆迁搬家”和“学习培训”进入沈阳市的分别占16.60%和11.69%,以上三种原因是沈阳市外来人口的三大主要流入原因,这三部分人占到全部外来人口的58.12%。

  军事科学院大校研究员赵小卓表示,“台独”是中华民族身上的一个毒瘤,所以“台独”只要存在,我们就必然要亮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击任何分裂势力。只要“台独”分裂势力还在,反“台独”的军事行动就会持续进行,直至把“台独”分裂势力彻底消灭。

  张雄在中国篮球媒体日回应“CBA扩军”话题时说:“CBA公司是2017年开始运营CBA联赛,当时制定过一个五年的竞赛计划。按时间推算,现在已经是第二个CBA五年竞赛计划的阶段。但疫情影响了最终实施。扩军牵扯到多方利益,同时CBA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而且等待加入CBA的球队也有各自的诉求。”

  《卫报》称,法雷尔的言论是在澳中大麦争端问题取得突破后发表的。本月11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称,澳政府当天同意中止就中国对澳大麦征收关税向世贸组织(WTO)提出的申诉。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1日回应称,近期,中澳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就大麦“双反”措施争端进行了友好协商,并达成共识,体现了互利合作精神。中方愿与澳方一道,继续本着对话协商合作精神,照顾彼此产业关切,妥善解决经贸争议,共同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行稳致远。

黄孟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