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东安“公益课堂”点亮乡村儿童“艺术梦”

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24-06-01 15:03:57

  中新网永州5月30日电 (唐涛华 唐宇)连日来,在湖南永州市东安县大盛镇文化站培训室,孩子们正在学写意水墨荷花。“他们对这些课程非常感兴趣。”教美术的志愿者崔丰盛说。

  十多年来,大盛镇文化站创办的“艺术课堂”共接待乡村学生6000多人次,先后有50多名孩子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曲学院等艺术 学校。

  大盛镇是东安最偏远的乡镇。2010年,该镇文化站负责人唐运贵在乡村走访中发现,全镇80%留守儿童难以接触艺术。

  很快,这些艺术课堂就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一些孩子开始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山水村的肖宏政是一名留守儿童,得知镇里有公益艺术课堂后主动报名学习竹笛。两年后,他多次在省市大赛中获奖。

  目前,该文化站把农村娃组建成一支能演奏十多种民族乐器的少儿民族乐团,参加各种大型演出,成为东安一张文化名片。大盛镇也荣获“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南省最美潇湘文化阵地”等称号。

  当年学艺术的农村娃,如今已有许多人迈进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艺术院团,也有的回到家乡为更多孩子造梦。学竹笛的邓时刚艺术院校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回乡当起乡村音乐教师。

  通过“艺术课堂”,邓时刚培养的100多名学生掌握了竹笛、唢呐等乐器,其中有3名学生凭借竹笛独奏在湖南少儿音乐舞蹈大赛中获奖。

  <strong>——野旷天低树。</strong>

  童相珍的工作是前纺车间的联梳岗,用行业话叫作“喂麻”,是纺织麻线的第一道工序,她要将乱麻去除杂质放进机器,再通过机器把原来十几厘米的短纤维拼接成强度较高的粗麻条。

  在周虹看来,闽剧每次“走出去”,都精心挑选剧目,都全力展现饱含“虾油味”的“非遗”风采,让老一辈回忆美好乡音,也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家乡的传统戏剧。

  在联梳岗,童相珍慢慢练就了“听音辨器”的绝活。“我们如果梳理麻线的时候没有把杂质挑出来,或者‘喂麻’过多和过少,都很容易导致麻线的断裂,甚至会将麻线卡在机器内导致设备故障。”童相珍说。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Oliver Schilling及其同事近期在国际期刊《自然-水》发表的一项研究挑战了上述模型。他们提出,富士山千年来提供饮用水的巨大地下水和泉水网络,是由深部含水层所滋养的。这些发现来自一种新的水文示踪技术,研究者认为,这或有助于我们理解富士山的水质下降。

灯会、花灯活动陆续开幕

徐文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