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19 22:40:48

  中新网5月8日电 国新办8日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公报举行发布会,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在会上透露,我国已经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郑国光介绍,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自2020年5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来,全国有500多万名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努力,完成了这次普查的各项目标任务。去年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就本次普查的调查工作以及调查成果进行了发布。今天,重点就本次普查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情况、成果及应用情况作介绍。

  郑国光称,主要做了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边试点、边完善”,提高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科学性。本次普查第一次开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技术可循,加之灾害种类多,评估与区划涉及行业多、专业性强,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工作成果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实施难度大。普查小组坚持试点探索先行,先后开展了5个轮次评估与区划试点,从北京市房山区、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试点“大会战”,到全国11个重点县,再扩大到“每省一个县”“一省两市”“每省一个市”试点工作,测试验证修订形成了61项技术规范,完成了技术标准的统一,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成果的衔接方案,单灾种风险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的衔接方案,确保了各类各级成果有效融合。普查小组还全方位检验完善普查评估区划组织流程,为科学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认真组织培训,锻炼培养评估与区划的专家队伍。专业技术队伍是高质量完成评估与区划任务的关键。普查小组按照“谁主导、谁负责”原则,各行业部门都组建了培训专家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评估与区划队伍培训,各地普遍建立了“行业部门+科研高校”的评估与区划技术组,全国累计有3323支技术队伍,上万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了各级各类的评估与区划工作。为做好综合风险评估区划工作,国务院普查办在组织多轮次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12期业务考核,共有1238名获得灾害综合风险评估 区划的合格证书,实现了持证上岗,成为执行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区划任务的中坚力量。

  三是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衔接,确保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的可用性。本次普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灾6大类23种灾害风险和综合风险的评估区划,第一次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评估区划成果。为了切实贯彻好成果价值是贯穿评估区划工作始终的理念,国务院普查办成立了50人技术专班,一对一对接地方、一对一对接部门,多轮次开展普查成果的上下衔接、部门协同,确保各级各类普查成果科学客观。国家级评估区划成果形成后,普查小组又组织了3个轮次的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省级评估区划成果形成后又先后2次报国家级审核衔接,确保国家、省、市、县的评估区划成果能够衔接起来。通过一系列技术协同、成果衔接等措施,评估区划成果既符合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也为地方结合实际灵活调整提供了空间,确保评估区划成果的可用性。

  四是全面完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普查小组全面完成了国家级、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市级、2846个县级的单灾种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风险评估区划任务,涵盖分灾种危险性评估成果、灾害风险评估成果、风险区划成果、防治区划和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编制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仅国家级成果数量就有150余套。普查小组还制修订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主要江河防洪区防治区划、山地洪水威胁区防治区划、干旱灾害防治区划、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划、森林火灾防治区划等。

  五是坚持“边评估、边应用”,持续发挥区划成果的应用效益。评估与区划成果对灾害风险是一个客观的刻画和表达。普查小组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活动和重大战略区安全保障,组织技术专家,将评估与区划成果纳入到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长三角地区等灾害风险专项评估中,提出了自然灾害防治和极端灾害应对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

  郑国光表示,本次普查的时间基线是2020年12月31日,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减灾能力都在随时间不断变化,灾害风险也随着变化,开展常态化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势在必行。我国已经建成了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10个行业建立了行业数据库,31个省级也都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实现了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普查小组将对这次普查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提出完善建议,为构建常态化普查评估制度、推进普查成果应用打好基础。

  姜哲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在全国各地的血库基本上都在努力保证危重症患者的用血。“不保障好这一块,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生命危险”,他说,一些非紧急的,比如病情不是很重的,医院可能就会建议延期手术。但对于一些需要定期输血的病人,还有一些创伤外科的,如发生了重大事故或者车祸等,再有就是保障型的,比如孕妇,用血需求仍然很大。

  今年一月,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主席罗德·西姆斯曾公开表示国内抗原试剂盒价格暴涨,某网络零售商甚至标价500澳元(约合人民币2300多元),而药店的单次检测试剂盒价格目前为70澳元(约合人民币320元),而此前试剂盒在药店的售价约为10澳元(约合人民47元)。

  多数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表示,因为近年来医共体的建设,在转诊通道上比较通畅。冯化说,政府本来是希望上级医院医生能够点对点对乡镇医院进行帮扶,但是因为乡镇多、上级医院医护人员也有限,所以,前述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意见的可执行性存在挑战,更多是“杯水车薪”。

  当晚,李慧就向指挥部申请,建立一套应急方案。“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的抢救流程必须是通畅的、药品必须是通畅的、医护人员必须是第一时间到场的。”

  中经智盛的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中国的布洛芬原料药供给量分别约为1.4万吨、1.44万吨、0.74万吨,而这三年中国布洛芬原料药需求量不过约为1615吨、1723吨和1463吨。总供给量几乎达到了需求量的8-9倍,即使刨除掉出口份额(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中国分别出口布洛芬8439.49吨和8110.1吨),布洛芬国内供应量也应该是十分充足的。

  血库告急,与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有关。一些新冠康复者也对自己是否能参与献血表达了疑虑。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根据1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下发的《血站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指引(第二版)》,接种基因重组疫苗与接种灭活疫苗后统一暂缓献血48小时;除重型和危重型外,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复7天后可以献血;重型或危重型感染者,康复6个月后可以献血。

吴宜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