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木雕:木上“刺绣”画中戏 朴拙之中见灵奇

来源: 中青在线
2024-06-08 22:09:20

  中新网湖北通山6月7日电 题:湖北通山木雕:木上“刺绣”画中戏 朴拙之中见灵奇

  作者 卢琪 胡传林 程思

  在湖北通山县非遗馆,一件精工雕镂的木雕作品“看橱”引人驻足,只见楼台亭阁玲珑剔透,奇禽瑞兽栩栩如生,各种人物姿态不一,共同构成多幅情景,仿佛“画中有戏”。

  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谢志兵介绍,这件“看橱”雕饰有98组图案、86个人物,展现“三顾茅庐”“太白醉酒”“黛玉葬花”等多个民间戏曲、故事情节,用到了通山木雕几乎所有的雕刻技法。

  通山木雕是中国民间木雕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其构图饱满大气、层次细腻丰富、图像灵动秀雅,有“木板上的刺绣”之称。2014年,通山木雕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通山的古民居、祠堂、戏台、家具大量用到木雕。”通山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成希说,通山木雕兼具实用和美观,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雕刻技法以浮雕为主。

  成希时常到当地古民居、祠堂走走转转,揣摩、研习传统木雕技法,也从戏剧表演中寻找灵感。成希说,当地有采茶戏、花鼓戏、汉剧等,丰富了他对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题材的认识。

  通山木雕历经制图、选料、粘贴图纸、打坯、细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蜡等7道基本工序,用到大小、弧度不等的刻刀多达150余种,包含线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完成一件通山木雕作品往往以月计时,甚至以年计时。

  “我刻了几十年‘开脸’仍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深耕木雕50多年的通山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熊应华说,人物的五官和表情体现作品神韵,雕刻时差之毫厘,整幅作品可能功亏一篑。

  “通山木雕要求匠人必须有木工、建筑、绘画的基础功底,掌握制图、选料、打坯、细刻等全套工艺,3年都未出师的人不在少数。”在熊应华看来,只有更多人学习、了解通山木雕,其技艺才能传承。几十年间,熊应华亲自授艺的徒弟达60多人,不少弟子到全国各地从事木雕工作。

  如今,年逾古稀的熊应华依然“刀”耕不辍。在他的案头摆放着《红楼梦》,家中挂满了他绘制的红楼梦故事图,满头银发的他戴上眼镜雕琢新作品。

  在成希的工作室,他与徒弟埋头雕刻,刻刀所至,木屑纷落。凿木声中,印有崭新图案的通山木雕正一刀刀变得清晰。作为年轻一代通山木雕传承人,成希正探索引入数字技术,促进通山木雕传承发展,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设计,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通山木雕。(完)

  水一直在涨。一夜之间,他眼见水钻进楼里,没有下降的趋势。“从今天(8月1日)上午11点左右到现在,涨幅没有昨天那么快了。”他测量过,“一小时差不多(涨)五公分。”

  另一支民间救援队没有名字,他们由五人组成,平时都在涿州本地工作,水情发生后,自发到现场救援。一名队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刚进入大石桥村时,看到道路变成了河流,很多货车顶上站了人,大家都下不来。现在车上的人部分得到了救援,主要是房顶上的人,考虑到他们目前状态安全,而水流更加危险,为了保证救援安全,他们无奈暂停了救援。

  1日下午,丁道师去了包括保安庄村在内的十多个村子,一直到他离开时洪水均处于可控的状态,当地村民未进行转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洪水不是汹涌而下,而是经过多个缓冲区后进入村子,而且村子里有很多条道路,所以洪水是平缓地流下来的,水位上升相对缓慢。”他称。

  按照国家水利部官网的解释:“利用堤防和河道泄洪,运用水库拦蓄洪水,如果仍不能够控制洪水,再适时启用蓄滞洪区,以分蓄超额洪水,削减洪峰,最大程度地减轻洪水灾害总体损失。”

  据他观察,被困人员太多,天还下着雨,一趟救援往返大概需要40分钟左右。救援队只能先救出偏远地方老人和小孩。到了晚上,光线不好,水流速度快,水位在不断上涨,救援人员对水域状况不熟悉,增加了救援难度。

  据他观察,被困人员太多,天还下着雨,一趟救援往返大概需要40分钟左右。救援队只能先救出偏远地方老人和小孩。到了晚上,光线不好,水流速度快,水位在不断上涨,救援人员对水域状况不熟悉,增加了救援难度。

郭雅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