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出“硬核”措施助敦煌研究院“育才”

来源: 澎湃网
2024-06-18 00:13:12

  中新社兰州2月26日电 (记者 冯志军)记者26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为强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的人才支撑,甘肃官方九部门近日联合制定出台15条“硬核”措施,大力支持世界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敦煌研究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近80年来,敦煌研究院十分重视石窟研究和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聚集了一批石窟保护、考古和敦煌学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

  “莫高窟保护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尽管院里近年陆续迎来一批批年轻人,但仍处于‘人才紧缺’状态。”关于“人才”的话题,也是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历任负责人屡屡提及的“热词”。

  “文物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人才,人才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在退休后鲜有的公开露面中,“敦煌女儿”樊锦诗亦对此念念不忘。

  此次出台的《关于加强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对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期间入选相关国家级和甘肃省级的人才,经该院党委研究,将分 别一次性给予最高200万元(人民币,下同)、最高100万元的科研项目专项资助。

  同时,实施“莫高学者”培育计划,对遴选的“莫高学者”以3年为周期,每年给予10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支持敦煌研究院与中国国内部分高校联合培养敦煌学研究和文物保护领域博士、硕士。畅通高技能人才入编通道;细化绩效工资发放等级和档次,绩效收入向业务骨干、野外偏远一线岗位等人才倾斜。

  该《措施》还明确,要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人才,支持敦煌研究院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级财政按照平台新增投入的15%给予一次性资助,并设置开放课题,吸引不同领域的应用型、科研型高水平人才开展跨学科研究。

  “广泛引才”亦是未来育才重点。将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分别给予不低于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提供120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落实最高40万元的安家补贴,提供5年过渡期人才公寓等。

  中新社记者近年采访发现,随着敦煌文化持续风靡海内外,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前往大漠敦煌工作,传承“莫高精神”,其中不乏在国外读完硕士的年轻人慕名而至。(完)

  形成了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已有超过3.3亿人次在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

  放弃开胸切骨的20厘米大切口,黄焕雷在右侧肋间开3个小孔,最大的约3厘米,第一个难关突显——本应扁塌的右肺充满血,无法塌陷,阻挡手术视野,一边放入引流管一边压肺,心包采取了特殊切口才解决好;第二难关在切开心脏后呈现且超出意料——固定牵拉患者心脏二尖瓣的后组乳头肌全部断裂,心肌也变得像豆腐一样脆弱,凭借多年的微创手术经验积累和高超的手术技术,黄焕雷一步步地精准操作:植入人工腱索、缝合脱垂的瓣叶、放置人工瓣膜成形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回溯既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走进果园,向果农了解当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在村苹果洗选车间,听取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并察看分拣装箱生产线……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来到陕西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亲切的话语、殷切的嘱托,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我实在算不来自己接过多少通电话了”,现在,王振只知道手机最多存500条通话记录,从早上十点到下午这会,500条记录就满了,手机自动清空所有记录后,又有源源不断的人拨了进来。

  <strong>(新春走基层)新疆兵团:设施大棚里奏响冬日“增收曲”</strong>

  锤炼坚强的党性,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吴嘉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