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风文化课程“争宠”年轻人夜生活

来源: 第一财经
2024-06-17 08:09:18

  中新社兰州6月16日电 题:敦煌古风文化课程“争宠”年轻人夜生活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李亚龙 高莹

  “纸”上生花、“妆”点青春、“舞”步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名城甘肃敦煌旅游热持续攀升,相较于华灯初上的街头巷尾香气四溢的丝路美食,一系 列源自敦煌壁画和文献中的敦煌风夜课则更惹年轻人“垂涎”。

  “想参加的学员特别多,这个课完全靠抢,我一直对剪纸比较感兴趣,今天也算是手快,抢到了敦煌非遗剪纸课程。”“90后”敦煌女孩刘萌说,非遗剪纸课程通过穿插一些小故事,讲了不同历史时期敦煌文化特点,十分生动有趣。在老师引导下,还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剪纸技巧,并第一次见识到用刀刻出来的创新剪纸。

  每日傍晚,大漠绿洲里持续了一天的炎热渐散,在“95后”敦煌妆容师秦玉蓉并不宽敞的“飞天旅拍”店铺里,便会挤满排队化妆的游客和围观学习敦煌风妆容的年轻学员。

  “每个女孩都有爱美之心,也想成为敦煌壁画中的仙女模样。”秦玉蓉说,敦煌妆容源自于敦煌壁画中的众多人物形象,比如飞天妆造会使脸型整体效果更立体一点,把祥云图案等彩绘装饰和眼线简化一下,也很适合日常妆。因此有很多女孩报名学习这个妆容课程,也有游客在化妆过程中会取经一些妆容技巧。

  “00后”女孩陈熙从小是舞蹈爱好者,两年前来到敦煌工作。“敦煌舞近年来频频登上网络热搜,这让我很想了解一下它到底是什么舞。”她说,经过几节课的学习,发现敦煌舞能够把壁画中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各种不同的壁画人物形象也都有独一无二的“标签”。

  自4月中旬开课以来,以传承弘扬敦煌文化为特色的敦煌青年夜校日渐红火。它涵盖敦煌舞、敦煌非遗剪纸、敦煌风妆容、敦煌围棋、敦煌中医养生、敦煌茶艺、敦煌元素彩绘、敦煌陶艺等30余种课程,成为年轻人在实践中感受敦煌传统文化之美的“新宠”,目前已吸引1000多名青年参与其中。

  “我们的课程设置类似于开盲盒,每天上午发布当日夜课内容,为数不多的名额在数分钟内即被抢空。”敦煌市少工委主任张攀1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该夜校采取小班制教学,人数在8至35人不等,目前报名参与的学员年龄主要集中在“95后”到“00后”。

  张攀说,“95后”“00后”是非常喜欢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一个群体,也非常需要去汲取一些文化滋养,或者充实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夜校根据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和掌握该群体所需所盼,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制一系列蕴含敦煌传统文化特色的主题课程。

  为在授课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敦煌特色文化,共青团敦煌市委还特邀了90余位网络达人、非遗传承人、甘肃省乡村工匠、敦煌市民间文艺家、敦煌舞传承人等作为青年夜校的师资保障。

  在众多课程中,敦煌中医养生受到年轻人热捧。张攀说,夜校邀请当地中医养生专家,去讲授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进行锻炼和如何去吃等,受到很多年轻人喜欢,“抢课”的热情也是大大出乎意料。

  张攀表示,目前已开设了40多期公益性课程,对年轻人需要系统性长期去学习的舞蹈类、剪纸类等课程,下一步将探索由爱心企业、爱心培训导师和培训学员三方“众筹模式”,一起把青年夜校范围做得更大,覆盖人数更多,包括前来敦煌旅游的年轻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完)

  大数据挖掘,虽然能从正面创造价值,但是也有其负面影响,即存在泄露隐私的风险。隐私是如何被泄露的呢?这其实很简单,我们先来分解一下“人肉搜索”是如何侵犯隐私的吧!

  专家认为,随着“撤县设区”的减少,今后应更加注重如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外的地区,人口和土地等要素应能“流得出”;另一方面,流出的要素应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地区“留得住”。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更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县域发展,形成人口、产业更加协调的发展格局。此外,近年来频繁提及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同样具备较强的带动能力,不仅能提升省会城市的发展品质,也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11日电 当地时间1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同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共同会见记者时驳斥了所谓中国给非洲带来“债务陷阱”的无理指责。

  “如果春运期间需要驾车出行,服药后所出现的眩晕或幻觉会使人难以集中精神,势必影响驾车安全,很容易酿成祸患。”郅煜表示,如今药物种类繁多,每个人遇到的副作用不尽相同,建议服药前仔细查阅说明书,如服药后出现身体不适或上述不良反应时,应待好转后再驾驶或使用其他交通工具。

  近年来,公司对标一流企业,经过200余项技改举措,多项消耗值已跃居同行前列,公司年可节约4万余吨标准煤。预计到2023年底,可实现年节约7万余吨标准煤、碳减排20余万吨。

  “读研究生期间,我接触到非遗,被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确立了自己教学与科研的方向。”彭卫丽对记者说,“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下,学生们的品质、技能、创新意识都得到提升,我由衷地高兴。我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不断地往下传。”

李佩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