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最终都将极易受到极端高温影响

来源: 舜网
2024-06-17 01:10:34

  2021年6月,美国西部和加拿大发生热穹顶现象,气温连创纪录,由此引发的死亡事件揭示了一个规律。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和周边的穆特诺玛县,72名死者中有56人年龄在60岁及以上。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619名死亡者中有555人年龄在60岁以上。仅仅一年多之后,英国的6月、7月和8月酷热难耐,导致约2800名65岁及以上老人死亡。其中1000多人是在7月下旬的四天内死亡的。

  近年来的强热浪向人类发出了强烈警示。地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2个月,今夏有可能比以往更热。但是,不同年龄段的人面临的风险也不相同。酷暑当中,老年人的健康更有可能遭遇危险。

  “老年人是我们通常认为更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特别是易受极端高温影响的人群之一,”哈佛大学FXB中心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研究员、急诊医生朱迪切(Catharina Giudice)说,“随 著年龄的增长,我们适应高温的能力也会减弱。”

  面对气温升高,人体有两种主要的体温调节或避免过热的工具。其一是出汗,汗液蒸发时会释放热量。与年轻人和中年人相比,“老年人出汗没有那么多,”研究老龄化问题的波士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卡尔(Deborah Carr)说,“他们的冷却系统效率较低。因此,他们在酷热中也不会出汗。”

  第二个工具是增加血液回圈,将身体深处的热量带到面板,让热量从面板上散发出去。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气候、健康和全球环境研究中心的萨拉斯(Renee Salas)说:“心脏每分钟的泵血量有时候是凉爽天气的二到四倍。”

  健康的心脏可以承受额外的泵血量,但患有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人可能会很吃力。老年人更有可能患有这些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肺部问题,所有这些都会抑制身体对高温作出反应的能力。许多用于治疗这些疾病和缓解其他健康问题的药物也会损害这种反应,例如,出汗能力下降,或者排尿增加引发脱水。

  老年人对于危险的高温预警讯号也更难自我识别。渥太华大学研究高温对人体影响的生理学教授肯尼(Glen Kenny)说,这是因为总体而言,老年人“对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肯尼说,如果某位年轻人或中年人坐在热浪中,他们可能会觉得难以忍受,而处于相同热浪中的老年人“可能会说“我没事””。造成这种高温症状报告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但肯尼和他团队所做的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可能是危险的:老年人因高温而感到强烈不适时,他们的身体可能已经受到了严重伤害。

  这些只是生理上的不利条件。许多老年人还独自生活,与社会隔绝,因此不太可能拥有可提供支援的关系网。例如,肯尼说,202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许多丧生的老年人都是“独居”,在热浪持续期间“没有支援力量或家人”来看望他们。

  目前,所有这些风险都存在:全球平均气温已较工业化前水平提高了1.2摄氏度,热浪比几十年前更频繁、更猛烈。单是在今年,全球各地就出现了过度炎热导致学校停课、电网瘫痪以及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然而,在地球持续变暖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占比也在增加。2021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1亿;到2050年,预计这个数字将接近21亿。未来几十年中,暴露在危险高温下的老年人将远多于现在。

  “预期寿命延长是大势所趋,”意大利研究机构CMCC的气候研究员、5月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关于老年人热暴露的研究论文的第一作法尔切塔(Giacomo Falchetta)说,“人们之所以更长寿,是因为获得了更好的医疗保健和营养。但气候变化将使高温暴露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波士顿大学的卡尔是该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

  该研究预计,到2050年,全球不低于69岁的人口中约有24%将生活在最高气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地方。届时,暴露在危险高温下的老年人将比现在多出1.77亿至2.46亿。

  法尔切塔认为这些结论具有可行性:他认为这项研究有望使城市和国家层面的官员了解高温日益严重的威胁,从而制定计划,更好地保护老年人。

  一些城市已经付诸了行动。从迈阿密到墨尔本是许多城市都扩建了有空调的公共场所,即避暑中心,还增加了遮阳设施,种植了更多树木。

  雅典官方已正式确定60岁以上的老人是受高温影响最大的人群之一。雅典首席防暑官兼城市复原力和可持续发展部负责人巴尔吉亚尼(Elissavet Bargianni)表示,雅典的社会工作者会检视老年人的情况,并将他们送往避暑中心。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共同编写了一份健康检查指南,于2022年发表,旨在帮助人们识别哪些人在高温下特别危险。该指南的内容包括如何评估某个人的健康状况并指导其做好防暑降温,还详细介绍了如何从远方对亲人加以询问,例如他们家里的温度以及他们的睡眠情况。

  “许多易受影响者可能无法识别自己何时处于过热环境,但另外的人可以透过一些周密的问题和观察来帮助识别危险情

责任编辑:杨淳端

  因此,在这样一个互相嵌套的科研管理体系中,作为科研管理机构的政府、负责组织研究的科研单位和一线科学家之间,权责是模糊和失焦的。“这也是为什么2019年全国多地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后,项目经费实行定额包干,只定总量,对执行细节不做约束,本是为了放权给科研人员,但现实中却起到了反向刺激,让人们想申请更多项目的原因。”周忠和说。

  作为支持基础研究最主要渠道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起开始设立“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旨在资助“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工作。研究内容由申请人自行提出,不限领域或方向,只需要两名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同行专家推荐即可,相关学部审查通过后,可获得1~3年的资助,每年资助强度不超过100万元。

  实际上,中乌元首通话也是在积极回应欧洲关切。毕竟俄乌冲突是二战结束70多年来欧洲大陆首次重燃战火,对欧洲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安全格局至今仍不明朗。因此,近期欧洲领导人纷纷访华,俄乌冲突都是他们重点关切的问题。而欧洲内部反战声音逐渐扩大,反对拱火浇油的理性观点不断出现,中国政府早先发表的针对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12点立场文件也越发受到欧洲国家的认真对待,这都为中方派出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赴乌克兰等国斡旋奠定了基础。

  在今年1月28日举行的“新春第一会”上,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今年常州将满怀豪情迈进GDP万亿之城;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此前也明确,2023年要“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

  穆荣平认为,科研资助模式应该是一个“喇叭口形”,在“入口”处,应尽可能资助数量足够多的高风险、探索型小项目。随着对某个科学问题的认知越来越清晰,逐步聚焦到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资助项目数量逐步减少和资助强度同步提升。当研究开发聚焦到重大应用目标并有相当积累时,需要更加系统性、高强度资助,此时科技领军企业实质性参与至关重要。越往后端越聚焦,企业参与积极性越高,到“出口”处,企业自身就有动力出钱资助,不需要政府资助。

  穆荣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最好先由中央科技委对国家科研机构进行定位优化,明确要在哪些领域增加稳定支持,“一定不能盲目、轻易地去增加稳定支持”。

明治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