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年结束“山西行” 冀借交流共建“友谊之桥”

来源: 香港文汇网
2024-06-12 17:27:08

  中新网大同6月12日电 (记者 胡健)中美青年电影传媒交流活动12日结束山西行程,其间,中美青年参观古迹、共度端午、围绕电影交流、体验传统文化,短暂的7天行程让彼此结下深厚友谊,并期待未来中美青年间的更多交流。

  在山西大同,中美青年游览1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在惊叹中国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让他们对人生多了一层思考。从事导演制片工作的美国青年瓦汉·贝德利安在石窟前踱步良久,此番游历也让他产生新的电影创意。

  “1500年前的中国古人,用100多年的时间去做一件如此伟大的事,当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有多伟大。我想拍摄一部伟大的电影,并且希望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瓦汉·贝德利安说。

  在大同市文物修复非遗工作室,美国青年看到壁画、瓷器等文物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美国电影工作者克里斯托弗·佩利西耶戴上VR眼镜后,仿佛置身于洞窟内,他认为数字化保护的发展空间巨大,同时也为中国的文物保护形式感到敬佩。

  一行人在大同平城书院与来自当地的大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着彼此的学习生活感受。在大同市美术馆,美国青年赞叹于当地展出的青少年画作,认为艺术的种子已在中国青少年心中萌芽。随后,一行人在大同文瀛湖公园骑行,感受当地自然生态之变。

  随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 岳嘉澍在与美国青年相处的几天时间里培养了深厚的友情,他认为中美青年之间有着彼此相互了解的意愿,只有更多的青年“走进来”“走出去”,才能不断加深中美青年之间的友谊。希望借此活动,让美国青年加深对中国和山西的了解,彼此珍藏这份珍贵的友谊。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田志萍看来,美国青年对中国充满好奇,他们在参观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问题,并很乐意去尝试不同体验。如在平遥体验古老的推光漆技艺、在平城书院做香囊、在山西晋剧院体验中国戏曲等。此次活动让美国青年多维度地感知中国,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现代化发展,也让中美青年之间更加了解彼此。

  7天的山西行程,美国青年“打卡”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导演贾樟柯对谈交流,促进一系列中美电影人间的合作;做香囊、包粽子体验中国传统节日;观看《又见平遥》感悟中国的晋商精神……分别时,中美青年依依不舍,相互拥抱,期待未来再相会。

  此次由山西省青年联合会、山西省外事办等单位主办,山西传媒学院等单位支持协办的中美青年电影传媒交流活动是“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的组成部分,“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完)

  一名印度安全官员宣称,这两架MQ-9B主要部署在中印边境的喜马拉雅山区,凭借先进的传感器为印军提供了有关中国军队以及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并在帮助印度制定反制行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澳大利亚还将加强北部军事基地网络,并与美国更紧密地合作,包括加大双边军事筹划、联合巡逻和增加美军潜艇停靠等。同时,澳大利亚将加强与日本、印度等太平洋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以维护地区平衡。

  从28岁到43岁,申军良最好的15年花在了寻子路上。他和妻子变卖了房子,花光了存款。如今,他们依然住在出租屋里,身后还欠着几十万的债。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一拿到项目就有钱、没有项目收入很低”的现象在大部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很普遍,因为财政每年一次性提供的基本事业运营经费“只能保底”。比如在高能所,这笔钱主要用于“给员工发基本工资、基础的基建和修缮、水电支付等”。王贻芳说,高能所基本是靠竞争性经费活下来的,从研究所(课题组)的科研经费来看,竞争性经费占比几乎是100%。

  持续出圈的淄博,似乎解锁了“流量密码”,成了热搜榜上的常客。这也让这座城市的所有细节都暴露在高倍显微镜下,被抽丝剥茧细细审视。

  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看来,当下中国科研经费管理体制陷入的困境,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底层逻辑:科研的自主权到底该给谁?

韩轩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