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部署十大行动 加大节能降碳攻坚力度

来源: IT之家
2024-06-03 14:05:29

  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部署十大行动 加大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政策解读)

  近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就《行动方案》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锚定“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任务,加大节能降碳攻坚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研究起 草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近日由国务院印发。

  问:《行动方案》提出了哪些工作目标,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答:在全面梳理、系统分析、深入测算的基础上,《行动方案》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量等具体目标。

  《行动方案》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部署了节能降碳十大行动。

  一是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优化油气消费结构,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

  二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大力发展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强化绿证交易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

  三是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大力推进废钢循环利用,支持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示范应用。

  四是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行动。强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刚性约束,合理调控产能规模。实施能量系统优化,推广先进技术和节能设备,加快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工艺流程再造。

  五是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行动。优化有色金属行业产能布局,大力发展再生金属产业。严格新上项目能效和环保准入,推进存量项目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

  六是建材行业节能降碳行动。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严格新增建材项目准入,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优化建材行业用能结构,推动原料低碳化替代。

  七是建筑节能降碳行动。加快建造方式转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推广使用绿色低碳建材。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等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强化建筑运行管理。

  八是交通运输节能降碳行动。推进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场站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交通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动重点行业清洁运输。

  九是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行动。严格实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评价考核,探索能耗定额预算制度。实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

  十是用能产品设备节能降碳行动。提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推动重点用能设备更新升级,加快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加强废旧产品设备循环利用。

  《行动方案》围绕评价考核、节能审查、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管理、节能监察、统计核算等5个方面,提出了完善节能降碳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

  问:如何推动《行动方案》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答:《行动方案》提出了6方面工作举措,为落实节能降碳目标任务提供支撑。

  一是健全制度标准。推动修订节约能源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能监察办法等法规制度。结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强制性节能标准制修订,扩大覆盖范围。

  二是完善价格政策。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研究完善储能价格机制。综合考虑能耗、环保绩效水平等因素,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深化供热计量收费改革,有序推行两部制热价。

  三是加强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推动扩大有效投资,支持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落实好有利于节能降碳的财税政策,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节能降碳项目提供支持。

  四是强化科技引领。推进节能降碳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深化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修订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积极培育重点用能产品设备、重点行业企业和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

  五是健全市场化机制。积极推广“一站式”节能综合服务模式。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稳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健全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有序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设绿证交易市场。

  六是实施全民行动,提升全民节能降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完善媒体和公众监督制度,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参与节能降碳的新风尚。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赵海向本报记者分析,经济上的不平等、人口结构变化、文化认同差异推动不同政治力量重组,而且,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和“信息茧房”现象出现,不同群体的身份认同被进一步固化,导致民主、共和两党逐渐形成稳定的支持群体,美国社会的政治极化效应被逐步放大和固化。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富人财富加速增长,而通胀之下,中下层民众生活改善程度远低于预期,导致政治极化的经济原因持续凸显。同时,不同族裔面对疫情承受的风险不同,少数族裔感染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白人。这些因素导致不同族群、阶层间裂痕进一步加大。

  <strong>南部战区陆军“老山旅”巡逻官兵:</strong>今为老山人、永铸老山魂,不怕死、不怕苦、不怕亏。边防有我,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敬礼!

  <strong>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strong>

  玉溪高原足球训练基地1号场,杨晨倡导的“态度、纪律、执行力”随处可见,时刻提醒着40名新老队员。对此,队长黎明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态度,就是场上场下都保持勇猛顽强的作风,必胜的信心;纪律,就是规定几点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要有别的杂念;执行力,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达到平时的训练要求和比赛的战术要求。”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绥德水保站总工程师党维勤正在这个镇的李家岔村大沟淤地坝工程现场进行指导。他告诉记者,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绥德属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主要源头之一。从1952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开始淤地坝试验研究工作——在沟里修个坝,坡上下来的泥沙被拦住,慢慢淤成大片良田。“坝地土肥还能保水,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决口改道,给两岸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历史上的黄河洪水曾北抵天津,南达江淮,范围波及冀、鲁、豫、苏、皖五省。闻名遐迩的古都开封就曾6次被淹,层层淤泥,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湮没于黄沙之下。“道光二十三,洪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时至今日,河南省陕州区一带仍流传的这则民谣,记录了1843年洪水泛滥印刻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噩梦。

杨芸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