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响与人间生活 张楚《云落》新书首发

来源: 新京报
2024-06-07 07:05:20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 (记者 高凯)“时代之响与人间生活——张楚《云落》新书首发活动”日前在北京举办。著名批评家、散文家李敬泽,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以及作家、《云落》作者张楚围绕《云落》展开交流,深入探讨在传统礼俗与现代规则交织碰撞形成的时代之响下,县城里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张楚,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等。曾获鲁迅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等。

  《云落》是张楚的首部长篇小说。在该书中,“云落”是一个县城的名字,这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神奇的人物,他们的神奇并非体现在他们的壮举或骇人听闻的行为,而在于他们接受命运的方式,以及姿态各异的反抗命运的方式。在这部小说中,张楚被认为写出了中国县城《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生态,更写出了平凡的世界中普通人的扭结与挣扎,美好与良善。

  “《云落》是一部让人眷恋不舍的小说”,李敬泽表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很愿意跟着张楚,在这样一个迷人的小世界里,结识那些庸常的,但是又像神灵一样发着光的人”。

  李敬泽指出,张楚对自己虚构的这个世界有充分的把握,对其中的每个人知根知底,这种知根知底的“县城式”叙事,是《云落》这部 小说的魅力所在。“张楚花了很大的工夫,充分地去构建这个虚构世界的特性和饱满度,每个人、每种鸟、每朵花甚至每种细小的事物都有名字,他真的构建了一个小说世界里的‘县城宇宙’,这特别能够见出一个小说家的笔力和力量。”

  “迷人、深邃、厚重,密度很强”,格非如此描述关于《云落》的阅读感受。他认为,《云落》将庞大的人物事件以及对历史的勾画全部放在一个特殊的县城里面——一个足以承载中国社会全息式图景的地域。张楚用了很多方法,使这个县城能够拓展它的容量,容纳更多他想要容纳的事物,呈现他要表达的内容。“这部小说是张楚对中国社会的概括,作品中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从这些不同人物的身上能感受到张楚的时代感、现实感,以及他对当今社会很多重要的思考。”

  “我在县城生活了将近四十年。县城生活对于我的作用,类似于空气和水。而我作为蜉蝣在它波光潋滟的水面上爬行,耐心逡巡察看着他者的足迹和命运。”谈到为何要写“云落”这个县城,张楚感慨,“我热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写出他们的甜蜜与痛苦,写出他们的欢笑和眼泪,写出他们对美妙生活的希冀和憧憬——这样的念头始终缠绕着我。”

  李敬泽引用人类学家项飙“关于我们的附近”的命题,表达自己对于张楚的小说家气质的感受。“现代人很少去关注‘附近’的一切,而张楚不同,他的‘附近’就是他的天下,他对‘附近’精准的把握和高度发达的感知能力,是他作为小说家的特质所在。”

  格非从《云落》里浓厚的世情氛围和丰富的博物学知识的角度认为,张楚是一个扎实且注重细节的小说家。“小说家当然要有天分和才华,要有充足的感悟力和敏感性,但是一个好的小说家也需要进行大量技艺上的修炼,张楚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云落》写的是普普通通的人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时代发生巨大改变,他们的生活也被时代牵引,踉踉跄跄往前行走,行走过程中有悲伤也有欢乐,我所做的就是如实把他们呈现出来。这些普通人,也是我们时代的一个侧面,是大的时代褶皱里真实的人生风景。”张楚说。(完)

  王孟阁老挂在嘴边的“放宽条件”也贴合山东现实。临沂本地年轻人多早婚,不乏22岁就觉得自己“晚婚”的男孩来直播间相亲。王振记得自己初中毕业时就有不少同学在找对象,等他中专毕业,同学们的孩子都长大了。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1/7/6858430388148206163.jpg" alt="" />

  除了珍贵藏品,本次展览引入沉浸式视频体验,向观众展示长江下游地区当代城市文明的斑斓光影,感兴趣的市民可以领取长江水滴元素贴纸进行艺术创作。

  王翔在12月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谈到,天宫空间站的前向可以继续发射对接一个扩展舱段,从而提供更多的空间站对接口。后续如果要开展载人月球探测,一些飞行器的技术或者新一代飞船的技术,都可以利用空间站的这个平台在天上进行验证。“空间站的应用和发展刚刚起步。”

  业内专家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将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因此,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至关重要。“各地要构建以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等为主体的多元培训载体,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力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使之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曾湘泉说。

  搁以前,老艾想都不敢想。“从前这儿的水稻田,像蜘蛛网,到处是‘插花地’,该排灌的时候,进水没渠,排水没沟,只能漫灌。遇上旱天,放不了水;逢到收割,机器进不来。辛辛苦苦种一年,却赚不了多少钱!”说起从前,老艾和记者吐起苦水。

陈珮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