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多了,当心“干眼症”

来源: 千龙网
2024-06-16 10:49:41

  【健康讲堂】

  电子产品已成为 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少人笑称手机已“焊接”在手上。然而,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干眼症。

  干眼症又叫干眼,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或眼表组织病变的一系列疾病。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眼泪,每次眨眼的时候,眼睑(也就是眼皮)就像一把刷子,将泪液均匀涂抹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泪膜,起到保湿润滑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眨眼频率为15次每分钟,以此保持泪膜的不间断覆盖。而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屏幕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你,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就会不自觉地降低眨眼频率。眨眼次数一少,泪膜本身得不到补充,原本的还会被蒸发减少,结果就是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造成眼部不适,逐渐发展成干眼症。

  哪些群体容易患干眼症呢?干眼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其中女性是干眼的多发群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如长时间近距离操作视频终端(手机、电脑)、户外活动少、睡眠不足、使用空调、吸烟、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眼部化妆及长时间驾驶等都会增加干眼的患病概率。

  干眼是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引起干眼的病因十分复杂,如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年龄相关的内分泌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环境污染、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眼局部病变、眼部手术和使用药物的影响等。干眼主要分为水液缺乏型干眼、脂质异常型干眼、黏蛋白异常型干眼、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及混合型干眼,其中以混合型干眼较为常见。

  如何缓解呢?首先是针对已知的相关因素进行治疗,如积极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纠正不良用眼习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以及改善睡眠质量等;对于因全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干眼,应就诊相关专科治疗原发病;针对干眼的类型和程度,临床治疗手段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人工泪液”“促泪液分泌剂”以及局部“抗炎”滴眼液等,同时可以配合干眼的非药物治疗,即物理治疗如热敷、睑板腺按摩、睑缘清洁以及强脉冲光治疗等,请眼科医生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疗程根据干眼症状的缓解改善情况而定,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治疗。

  如果有头疼头晕、精力不济等其他身体不适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眼部和全身疾病,如果经检查,是由干眼引起的,建议纠正不良的用眼生活习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愉悦的心情,并由眼科医生开处药物及治疗。一旦了解干眼的慢性病不致盲的性质和其诱发因素,患者可以调整自身日常生活,定期到医院就诊,提前防治干眼。

  不得不长时间看书、盯屏时怎么保护眼睛呢?建议书本和屏幕放置在眼水平向下约30度并向后倾斜,调整眼与书本、屏幕平面的距离约50cm~70cm,调整合适的光亮度和字体大小,每40~50分钟休息一下眼睛,并进行眨眼训练:首先轻闭眼2秒,然后用力闭眼2秒,最后睁眼2秒,重复1分钟,每天可进行10次。

  当然,叶黄素可以适当补充;眼药水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有些眼药水会引起眼部的副作用,不可乱用、滥用;有的人会使用蒸汽眼罩,但要注意不能温度过高、时间过长,避免烫伤眼睛。特别要强调的是,无论何种护眼模式都不能替代健康用眼习惯。

  湍流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流体运动,被誉为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理解层流到湍流的转捩机理是回答“湍流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的关键。非定常压力梯度驱动下的波浪边界层的湍流转捩对海洋结构物的水动力学特性和海底沉积物输运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经典的流动稳定性理论却难以给出与实验和直接数值模拟相一致的预测结果。

  常女士的老家在山东临清,年轻时她远嫁东北,退休后又来到北京帮忙带孙女。虽然北京到临清比东北近得多,但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她仅在2020年看望过一次母亲,转眼已经两年多没回去过了。

  <strong>包头铁路公安处刑警支队民警 王琦:</strong>不断通过各种看似合理的原因去让她转账。两天的贷款过程中,受害人借遍了父母、身边朋友的钱。

  苏州银行存在以下违法行为:提供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统计报表;为预算单位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未经人民银行核准;未按规定报送账户开立资料;未按规定收缴假币;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违反安全管理要求;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开展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擅自代理消费者办理业务;未按要求使用格式条款。

  这两天,一种药物登上了网络热搜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它就是蒙脱石散。而在线上和线下的很多药房,蒙脱石散也成了“香饽饽”,在短时间内被买完,处于脱销状态。一些人抢购、囤积该药品,是因为近期社交平台上热传的一张图。该图内容称,“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大家要囤点蒙脱石散、整肠生、诺氟沙星。”

  <strong>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strong>

李正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