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非遗财富” 变身百姓致富“大产业”

原标题: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非遗财富” 变身百姓致富“大产业”

ova义姐,ipz-309-8u1oAlbzIe7NJ-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非遗财富” 变身百姓致富“大产业”。

  央视网消息:除了挂艾草,佩戴香囊也是端午特有的习俗。香囊也叫香包,制作时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放入袋中,有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在甘肃庆阳,当地有制作香包的传统。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煜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庆阳香包绣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眼下,她正在和绣娘们一起赶制香包订单。

  香包也叫香囊,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人们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放入药袋,百姓通过口鼻吸入体内,以达到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

  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人也把它叫做“绌绌”。

  一枚针、一把线、一块布,看着简单,但是,当自己上手操作时,才真切感受到“非遗”没那么简单。庆阳香包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穗都是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针法多达80多种。

  五彩缤纷的布料上,绣娘们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天地万物、山川日月都可入画,再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绵和中草香料,便是一件寄托祝愿祈福的庆阳香包。

  古老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盘活“非遗财富

  一代代的庆阳香包如何在一针一线中不断探索?千年技艺 如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小香包如何推向大市场、带动大产业?

  在庆阳市庆城县驿马镇驿马村,“90后”绣娘孟亭亭正在工坊里和姐妹们赶制订单。

  孟亭亭8岁就跟着父母学做刺绣,16岁学习计算机图像处理服装设计专业。如今,她组建了香包创意研发团队,设计人员结合年轻人的喜好,将传统香包、刺绣与现代元素融合,推出一系列“新”庆阳香包产品。

  像孟亭亭这样做香包传承创新的工坊在庆阳市还有很多。

  夜幕降临,订单基本已经处理差不多。金亮亮开始整理一天的销货单、核对账单。

  目前,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有190家,年产香包1000多万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香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庆阳市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根据网传消息,称河南永城市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孩与家人在永城市百花街吃了一碗凉皮后中毒,目前,该女生正在医院ICU住院,而其同行的舅妈已经离世。永城市全市凉皮店都已经查封,暂时不让销售凉皮。纵览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则网传消息疑似最早出现在7月10日,一张永城市某小区微信业主群的聊天截图显示,有业主称自己朋友的妹妹前两天吃凉皮中毒已经救不了了,跟她一块吃的还有妗子(舅妈)同样救不了了。凉皮不是老板自己做的,是买的,老板已经被控制。对于中毒的原因,网传消息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称凉皮中被添加了过量的硼砂,另一种说法则是凉皮发生了变质,滋生了米酵菌酸,从而引发中毒。/Default.p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伊春南岔区
阅读 ()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