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校友重返母校 寄语青年学子做好医生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5-20 08:16:18

  中新网合肥5月17日 电 (吴兰 毛丽娟)百岁老人张菱16日从上海来到合肥,重返母校安徽医科大学。在“百岁校友面对面”交流活动中,寄语新一代的安医青年做守护人民健康的好医生

  虽已百岁高龄,但张菱身体健朗、精神矍铄,并婉拒了轮椅推行,选择步行来感受母校的每一寸土地。“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到现在的学校这里来,亲眼看看母校的变化。”张菱说,重返母校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经历过学校在抗日战争中艰难发展,见证新中国成立、参与举校迁往安徽怀远……谈到此次圆梦,张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我1951年在安徽怀远毕业后返回家乡工作。学校搬到合肥之后,我一直没有机会来。谢谢学校和校友会多方面的支持,这次能来真的是太高兴了呀!”

  “太好了!学校现在真的是太好了呀!”张菱参观了学校蠡舟湖、校史馆、文化广场、人体科学馆等,观摩了学生急救培训,止不住地赞叹着母校的发展。张菱说:“我们从上海到安徽,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东南医学院整体内迁到安徽这里才有了更好的发展,这么多年给江淮大地输送了很多医药卫生优秀人才。我们一代代的安医学子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毕业后也都在不同岗位上努力工作,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在“百岁校友面对面”交流活动中,该校党委书记王琦向张菱赠送了学校精心制作的记录其学习经历的学籍纪念册。王琦表示,安徽医科大学即将在2026年迎来建校100周年,希望师生能够珍惜这次可贵的交流机会,认真聆听张菱学长的教诲,感受老一代安医人的人格气质和初心使命,牢记“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精神,秉承“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不负前辈期望,砥砺前行、锐意进取,继续书写安医人的时代篇章,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中,张菱还观看了由该校学子演绎的讲述学校建校和内迁历史的话剧《东南往事》,同“00”后的学弟学妹们回忆自己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经历,耐心回答提问,并寄语新一代的安医青年要珍惜当下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认真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守护人民健康的好医生。

  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49年响应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该校作为安徽省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开创者、孕育者和引领者,也是安徽省医学教育中心、医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完)

  星云大师曾在受访时说:“我一以贯之的心愿就是两岸和平。”2009年3月,在无锡举行的世界佛教论坛上,星云大师表示:“台湾没有台湾人,台湾哪个不是中国人?”

  民间艺术的活力,就蕴藏在百姓的智慧中。越剧、船拳、畲族歌舞、三句半等,乡村有太多的传统文化值得展现。而聪慧的浙江百姓也最擅长把生活转化为艺术。比如衢州麻饼的制作也能被搬上舞台,30只麻饼在饼师手中一圈圈旋转、翻腾,拼出各种图案、字样,如排兵布阵一般,引得阵阵喝彩。

  会议强调,要攻坚克难扩种大豆油料,抓紧协调完善大豆和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轮作补贴和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奖励规模,促进产销衔接,在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县扩大覆盖面,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着力缩小大豆玉米种植收益差,千方百计稳住净作大豆。因地制宜找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适用种植模式,加快改造农机、适配农艺。引导大豆加工企业到主产区布局,带动提高种植效益。

  同时,欧盟为寻求石油产品替代来源,将绕远从中东、美国等地增加进口,而俄罗斯则将加大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出口,双方都将面临运输成本增加压力,同时导致油品贸易流向发生变化。

  从上海前往泰国普吉岛的首个出境旅游团6日从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出境,多次跟团出游、接近70岁的杨女士表示,“终于可以出国旅游了,这场旅行是兑现当初对家人的承诺。”

  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山川俱载的地理书、纵横奇绝的风俗书,流传至今却少有读者关注……

吴婉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