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高竹新区推动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改革 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来源: 浙江日报
2024-06-03 10:23:47

  中新网广安11月16日电 (单鹏 刘忠俊 金冠池)“受益于新区各项税费政策的叠加优势,公司今年累计获得税收优惠近200万元。”16日,在川渝高竹新区,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光华告诉记者,今年该企业还利用节省下的税惠“红利”,在川渝高竹新区购买了35亩二期厂房土地用于下一步发展。

  殷光华的亲身经历是川渝高竹新区推动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改革、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的缩影。由四川省广安市和重庆市渝北区联手共建的川渝高竹新区,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在这块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热土上,川渝两地税务部门破解政策性难题和机制性壁垒,加速推进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建设,服务区域发展大局。

  2020年,殷光华将公司从重庆整体迁移到川渝高竹新区。在这里,企业在土地及水电气等要素成本上可以适用两地较低的标准。以城市维护建设税为例,此前重庆市渝北区的税率为7%,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的税率为5%。为促进政策协同,两地税务部门推动地方政府在川渝高竹新区范围内渝北区域将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降低至5%,为企业节约了一笔资金。

  当前,跨省税费政策执行同标正在川渝高竹新区这块改革“试验田”全面走向现实,加速了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受“政策从优、程序从简、负担从轻”吸引,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在此地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已累计入驻企业19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市场主体量质双升,发展活力充分显现。

  作为首批入驻川渝高竹新区的国有企业,川渝高竹水务发展有 限公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涉及业务板块不断增加,在政策适配、财务管理等方面面临不少新问题。“目前,我们正式启动了13座供水厂、1座污水厂生产的移交,经济往来应该如何处理,涉税费问题如何申报是之前没有遇到过的。”该企业财务负责人刘欣然介绍道。

  为更好地服务川渝高竹新区招商引资、民生实事等重点项目,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为辖区重点项目提供了“一对一”的“项目管家”服务,从项目入驻园区起,便全流程跟踪企业成长。伴随企业业务量级翻倍增长,“项目管家”职能逐步由帮助企业扎稳发展根基,升级为协助企业规划发展路径,通过分税种梳理、大数据摸底等形式,形成了专业度高、针对性强的专项辅导方案,帮助企业全面认知自身财务税收状况,有效建立发展优势。“‘管家’服务因时制宜、因企制宜,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专业化服务。‘有困难找管家’,已成为园区企业的共识。”刘欣然感慨道。

  截至2023年,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已对该区74个新建和续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建立清册,服务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民生基础项目的渐次落地,助力该区成长为吸引投资的热土。汇聚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生态文旅康养、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的“2+1+1”产业体系正悄然成形。

  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主任潘缙生介绍称,该中心分行业细化对企业的专项管理和服务,通过“一业一策”形式,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等税收优惠政策迅速落实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该区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

  潘缙生表示,未来,两地税务部门还将在拓展税收大数据综合运用上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盘活数据资源,强化市场行业分析,透视经济运行现状,有效提升以税咨政效能,为川渝高竹新区产业布局提供决策参考。(完)

  此外,淄博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经济主体,包括新兴企业、小微企业、专业市场等,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

  近期,多地陆续公布今年高考报考情况,多地报名人数增加,一些地方还创下历史新高。例如,今年湖南高考报名人数为68万,比去年增加了2.5万人,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江西有近54万名考生参加今年6月的普通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上升。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 李振广:一群军火商跑台湾,当然是为了卖武器。实际上在所有的商品当中,武器是利润最大的、最挣钱的,那么这么多美国的军火商跑台湾,就是为了薅台湾的羊毛。当然了,台湾当局在政治上、安全上全面投靠美国,所以需要向美国“交保护费”,那么这些军火商来到台湾,向台湾倾销武器,实际上是台湾当局向美国“交保护费”的一种方式。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 环球时报记者 赵霜]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5月3日报道,5月2日,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表示:“美国已经准备好与中国对话,并希望中方能够积极回应。我们希望在两国政府之间,建立起更好和更深层次的沟通渠道。”

  庄辞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科研处处长,负责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科研人员申请最多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面上项目,资助周期是4年,一共可拿到约60万元的项目经费,平均每年就是15万,“这意味着一个博士后的工资可能都负担不起”。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一拿到项目就有钱、没有项目收入很低”的现象在大部分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很普遍,因为财政每年一次性提供的基本事业运营经费“只能保底”。比如在高能所,这笔钱主要用于“给员工发基本工资、基础的基建和修缮、水电支付等”。王贻芳说,高能所基本是靠竞争性经费活下来的,从研究所(课题组)的科研经费来看,竞争性经费占比几乎是100%。

李文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