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凤:人工智能正在催生传播新模式

来源: 慧聪网
2024-06-10 20:21:03

  生成式AI正 在革新知识生产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进人类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媒体的融合升级,还是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都将人工智能纳入其中。因此陈昌凤认为,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深层的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革新知识生产,从而改变人类认知。

  北京时间11月7日凌晨,Open AI举办首届开发者大会,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陈昌凤渴望见证AI的最新发展。大会也不负她的期待,会上展示了许多前人无法想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对我来说,很震撼的一个应用是你输入的信息可以多到什么程度?可以输入到类似于300页的书那么多。”她解释,比如你将一本300页的书输入人工智能AGI,它就可以形成摘要、解读,还可以与读者进行交流。

  在陈昌凤看来,这是人工智能AGI的一次颠覆性革命。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知识生产模式,它不仅可以读、听,还可以说,甚至可以跟人类进行互动。

  AI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模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在催生新闻传播新模式。陈昌凤描述了人工智能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一个应用场景:记者将采访对象的简历输入人工智能应用软件,要求它“拟出10个深思熟虑、敏锐的采访问题”,软件就可以交出一份精彩的采访提纲。

  除了类似小场景的应用,大模型也有机会在媒体行业落地,在人工智能赋能下,策、采、编、审、发、评全流程、全链条都可实现数智化。

  陈昌凤特别提到了封面科技设计的大模型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封面科技现在确实是非常快速的,已经把大模型过渡应用、落地到小模型来垂直化训练,并且用媒体的数据来训练。”

  数据是生成式AI时代的中心

  分享的最后,陈昌凤也剖析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数据的限制。

  她认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就是中心。“比较可惜的是,中国没有经过从数字化时代到数据化时代非常好的转向,很多数字化信息,还没有办法形成结构化的数据,这就导致现在中文的可用数据是非常有限的,这对我们整个中华文明发展是很大的一个挑战。”她说。

  因此,陈昌凤呼吁媒体工作者能够真正担起一些责任,不只是做好一个新闻报道,还要想到为未来、为中华文化和文明多作一些基础性贡献,多作一些数据的贡献。而且,这些贡献最好不要限制于中国范围内,最好能够在国际上造成影响,也就是对外传播。

  新闻工作者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吗?分享中,陈昌凤也没有绕开这个问题。她说:“人工智能有可能让很多人失去职业,但是最先占领技术高点,最先理解并推动、使用技术的人,他是永远不会被替代的。”

  据悉,在上海的隔离检疫期间,北京动物园专家团队将驻场全天24小时陪护,针对“丫丫”高龄、生活环境变化等特殊情况,精心做好饲养护理、健康监测和诊疗诊治等,陪伴“丫丫”度过一个月的隔离期,尽快适应回国生活。

  作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但凡还在为这个国家的独立与未来可能的发展考虑,就该想到,俄罗斯不仅与乌克兰同宗同源,更是永远跑不开的邻居。与这个个头比自己大、实力比自己强的邻居长期相处,乌克兰不该只想着惹怒对方。如果能在双方保持和平的基础上,通过携手进行经济建设,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那乌克兰才是真正的赢家。

  上个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州长安德鲁斯访华,是疫情暴发后第一位访华的澳大利亚州长。安德鲁斯在访问结束后评价“非常成功”,强调对华关系“不仅是贸易,而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信任和友谊基础上的伙伴关系,是一种惠及各个领域所有维多利亚州人的关系”。

  根据运营需要,台湾高铁2019年起规划新列车采购,因日方“狮子大开口”,两度废标。比如,一组在日本售价12亿新台币的列车,竟然向台湾高铁叫价50亿新台币。岛内多家媒体刊文讥讽“用买飞机的钱买高铁列车”。

  王贻芳指出,当下,以竞争性项目制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制中,科学研究的一切组织事宜由政府的项目管理官员来控制,他们拥有立项、组织评审、审批等权力。这种管理体制相当于中央部委直接管理课题组,完全忽略或跳过了关键的中间层——科研单位。这与大多数国家的科研管理模式不太一样,没有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专家的作用。“本质上其实是不相信科学家。”他说。

  特约评论员 管姚:这是乌克兰乃至整个欧洲大陆都高度期待的一次重磅通话。这段时间以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非常强烈的对华沟通意愿,此前乌方在参加慕尼黑安全峰会时,乌克兰第一夫人也特别向中方转达了泽连斯基本人表达对话期待的专门信件。说到欧洲大陆的共同期待,近期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相继访华,也都表示乐见中乌元首直接沟通,期待中方推动俄乌危机解决发挥更大影响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元首应约通话,乌克兰包括欧洲方面,都是得偿所愿。这种对华强烈沟通意愿背后传递的信息,也是再明确不过,正如英国外相周二在伦敦金融城阐述对华政策时,所着力强调的:解决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离不了中国。欧洲大陆自二战后爆发的最大规模军事冲突要解决,当然少不了中国卓有成效的劝和促谈努力。 

黄俊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