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原拆原建的“上海模式”

来源: 齐鲁晚报网
2024-06-01 00:06:23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张馨予

  发于2024.6.3总第114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在上海采访的那几天,每次与那些在老旧小区住了几十年的居民聊天,我总会在他们脸上看到一种混合着骄傲与愤懑的神情。当年能住进这样的住宅楼绝对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老房不再带给他们优越感,只带来各种生活上的不便。

  在一些城市,居民在原拆原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居民自主发起,居民主导,居民参与住宅楼设计,居民出资一部分。而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老旧小区的拆除重建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政府对于全市老旧小区拆建有一个长远规划,并且,一个小区动辄上亿元的拆除重建费用完全由政府出资。

  为什么上海会对原拆原建采取如此大包大揽的做法?在了解上海住房建设的历史之后,我的疑问才得到解答。

  1949年之后,上海建设了一大批工人新村。到1978年,上海新增住房面积1756万平方米,其中工人新村就占1139万平方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工人新村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工人新村几乎都是一套房子分配给几户人家,两三户甚至七八户居民共用一间厨房和卫生间。几十年来,“厨卫合用”不仅是居民矛盾的导火索,也带来了种种安全隐患。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新增病例主要就集中在容易导致病毒传播的厨卫合用的工人新村。因此,上海更有动力自上而下地“消灭”厨卫合用的老旧小区。此外,除了上海,全国恐怕也没有几个城市拥有这样的财力。

  必须承认,不需要居民出一分钱的原拆原建非常奢侈。正因如此,当许多城市的老旧小区原拆原建到最后落得一地鸡毛,上海老旧小区的居民或许能感受到更多温情。

  然而即便是这样,原拆原建项目在上海也并不是总能够顺利地推进。当原拆原建成为一项福利,人们难免有不同的需求和各种欲望。为了实 现最大公约数,一些小区从征询意见到最终启动花费了数年时间,工作人员要与成百上千的居民反复沟通。

  一位拆除重建项目负责人告诉我,在居民签约率终于实现100%的那天夜晚,他坐在车里打开音响,感到音乐从来没有这么动听过。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0期

  徐学渊指出,中美从20世纪70年代重新开始打交道的第一天起就知道彼此存在巨大差异,但这并没有妨碍两国人民相知相交,更没有妨碍中美两个大国半个多世纪来的交往合作。面对新形势,中美必须再次找到和谐相处之道,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在新的一年里,中方期待同美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让分歧摩擦越少越好,让对话合作越多越好,不断减少两国关系的噪音,增添两国关系的和音。

  同时,钦州港片区以百亿元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加快形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海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粮油木材5条千亿级具有临港特色的向海产业集群。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扩规提质,依托龙头企业加快打通烯烃材料、化纤纺织全产业链,钦州石化产业园产值突破900亿元大关,华谊成为钦州首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跨越发展,上下游企业齐头并进,形成全市第5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海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速发展,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开园投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突破发展。

  1月1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并共迎新春。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对与会党外人士提出希望。

  冰上活动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衢州1月18日电 (记者 张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省际密切交流逐渐频繁。1月中旬,浙江省衢州市举办了一场跨越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四省的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化交流活动,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省际文化交流热潮。

  特展开幕式上,兰溪市委书记戴翀表示,千年宋韵今犹在,一张棉毯照古今。透过密山棉毯,不仅可以一探八婺大地棉花种植史、棉纺织史,也可以串联起兰溪的水运交通史、商贸史及民俗风情史。

袁俊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