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粽飘香 意绵长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6-08 03:00:42

  【新闻随笔】

  作者:王禹欣

  年年端午又今朝。抓一把浸泡好的糯米,配上腊肉丁或红枣等馅料,包裹在粽叶中蒸煮——这些或尖角状,或四方状的粽子便在水汽的沁润与滋养中渐渐溢出了香气,弥散在街头巷尾的喧闹中、阖家欢聚的餐桌上,氤氲出端午时节独有的韵与味。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岁月、跨越时代变迁,积淀出丰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符号。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意涵。岁逢农历五月,毒虫滋生、瘟瘴易发,正是“祛病防疫”的关键期。由此衍生的“兰汤洗浴”“挂系艾蒿和菖蒲”“薰苍术、白芷”“饮雄黄药酒”等习俗便成为端午特色,传递着人们祈望国家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健康的强烈愿景,彰显着“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思想。此外,鼓声喧天、浪花飞溅的龙舟竞渡亦是端午一景。这起源于古代龙图腾的祭祀仪式,已从最初的祈福天佑,逐渐演化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让人们在奋楫争先的红火氛围中,领悟力争上游、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如今,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一代主动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守正创新之姿,赋予端午节更多“打开方式”。社交媒体上,“端午安康”“赛龙舟原来这么燃”等词条频登热搜;电商平台上,端午文创产品点亮节日消费,“粽子不用煮”“艾草包成花束”营造满满“氛围感”;网络上《端午奇妙游》等文化节目频频“出圈”、成为“爆款”……传统与时尚的碰撞、民俗与国潮的交融,让端午文化真正“火”起来、“活”起来,迸发出持久的文化魅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光添彩。

  粽香飘四海、彩绳“系”五洲。端午节作为我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的民俗节日,更象征着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豪迈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无论是2021年,在东京奥运会上,龙舟作为展示项目亮相奥运赛场,标志着龙舟启动了入奥程序;抑或是在“2023中俄端午节”上,一些俄罗斯孩子在祖辈的陪伴下现场练书法、学国画、包粽子,身着汉服参加演出;还是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裹粽比赛上,国外民众纷纷来到现场,体验别开生面的裹粽教学体验活动——如今的端午节,已成为一场举世同庆的盛会,构筑起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寰宇内外的每一次欢聚、每一句祝福,都让端午文化传得更广、走得更远,也彰显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弦歌不辍,文脉绵长。从端午文化中洞见历史,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守望国与家的记忆,承续古与今的辉煌。佳节已至,让我们吃上一口软糯喷香的粽子,品一阵香囊艾草的芬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走得越来越踏实、越来越稳健,更加有自信、更加有力量!

  面对婚恋观念的代际差异,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婚姻家事法律专家张荆建议子女不要让催婚话题成为雷区,“一点就着”。在外的子女可以想办法让父母了解自己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缩减两代人之间对彼此生活状态的认知鸿沟。婚姻归根结底是年轻人自己过日子,选择合适的终身伴侣才是正确的婚姻观。

  <strong>乌克兰总统就解职多名高官作出回应</strong>

  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2008年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柘荣布袋戏集演唱鼓乐于一身,艺人们手脚并用,不仅踩锣敲鼓,还要操纵人物,并根据不同角色变换唱腔、模仿动物叫声和各类打闹声,在闽东地区广为流传,被称为“八闽绝活”。每逢重大节日,柘荣布袋戏就会在街头巷尾、祠堂和庙会上出现,为民众带来欢声笑语。

  在北京,种类丰富的博物馆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也逐渐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优先选择。大年初二和初三,王先生在智化寺(北京文博交流馆)和白塔寺盖下博物馆的专属印章,随身携带的集章本已经满满当当。

  春节期间,黟县围绕徽州年味、非遗文化等元素、以民俗民宿为核心,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让游客度过难忘的徽州年。

  另外,也不能朝外扫地、倒水,否则会把福气、财气带走。但一直这么过日子也不太方便,所以正月初五一到,人们往往会进行大扫除,之前农历新年的诸多禁忌皆可破除。

陈均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