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回眸中的大地之歌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推出

来源: 红网
2024-05-31 07:10:33

  中新网北京12月20日电 (记者 高凯)多角度、多方位描写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作家阿舍最新长篇小说《阿娜河畔》近日推出,日前,该作品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当日活动中,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书节目主持人马宗武,以及《阿娜河畔》作者阿舍从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用文学重建精神故乡、解读故乡与人的关系、展现人情人性的丰富性等话题。

  阿舍,中国作协会员,宁夏作协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乌孙》,短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骨头》《飞地在哪里》,散文集《我不知道我是谁》《流水与月亮》《白蝴蝶,黑蝴蝶》《撞痕》,随笔集《托尔斯泰的胡子》等。

  《阿娜河畔》是阿舍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茂盛农场的建设中,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历程。第一代人明双全、李秀琴等无私地为边疆建设事业和子女付出自己的一生,第二代人明中启和明千安两兄弟则在时代面前做出了坚守和开拓两种不同选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时期中,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为边疆建设注入新的血液,为开辟新生活而接续起坚韧顽强的理想信念。

  活动开始,阿舍向大家介绍了这部小说诞生的背景,“这部小说是我根据自己在农场出生、成长的十八年的生活经历所积累下来的情感,发自于心底积累多年的生命感慨。”在写作过程中,阿舍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历史与生活获得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它无论对我的生命,还是对我的创作,都给予了巨大的滋养”。

  “故乡是离开才能拥有之地”,谈及对《阿娜河畔》的印象,乔叶表示自己与阿舍在个人生命的流转上有着相似的路径,因而书写故乡时都带有一种从异乡回首故乡的“寻根”之意。关于《阿娜河畔》的美学风格,乔叶赋予其一长串形容词:庄严、纯正、热忱、中肯、细腻、精确、清新,刚健,“我从中还辨识出《平凡的世界》的写法,也辨识出《人世间》的写法,其中的叙述有时候稍显笨拙,但也非常动人,有古典主义的气质,当然里面也有别的手法的交杂,但总体是古典主义的审美感受”。

  刘大先表示《阿娜河畔》使他想起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肖洛霍夫的特点基本是宁静、素朴的写实风格,刚健、清晰的美学风格,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挖掘人性的复杂性。阿舍的作品非常素朴地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这里没有英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同样写出了人内在的复杂性。”

  《阿娜河畔》在时间上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展现了几代人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命运轨迹多样的人物,而小说创作是否做到“以人为本”,决定了这部作品是否足够“扎实、丰满、鲜活”。

  “阿舍的写作蕴含了她叠加的各种身份带给她的生命体验,呈现为一种特别具有生命感的、深刻且丰饶的,也有很温暖的混合性的表达 。”乔叶说

  为了大家欢欢喜喜过好年,从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到广大旅客安全出行,再到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总书记事事关心。

  据了解,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从2012年组建数字化计量技术攻关团队,在计量系统架构、计量溯源体系、数据融合应用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提出自校准的数字化集中计量系统架构,攻克系统级计量数据的实时自监测自校准难题;提出基于量子技术的数字量值溯源方法和“众数—赫米特”暂态校验方法,溯源准确度大幅提升;发明了基于高速同步采样和潮流分布逻辑判断的电能分析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宽动态、快时变的电能精准计量。由此,推动建立了我国数字化计量溯源体系,为电力、铁路、航天等各行业高电压测量提供准确量值。

  冯南垣村人记得真切,那天,总书记一下车,就站在大雪中听取全省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汇报。

  <strong>“妖怪”的背后</strong>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1月20日电 据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网站消息,为方便护照、旅行证等业务办理,更好帮助有相关需求的人员,近日,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发布“中国领事”APP使用说明。

  早些年,村里养过羊、种过梨,可要么缺少气候条件、要么缺少技术,成效不大。请教专家后,张福田决定利用光照长、无污染的优势,发展有机农业。随后,村干部带头投资,成立了丰禾农场,开展村企合作,并着手组建技术团队。

张珮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