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扫码关注”为何屡禁不止?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23 13:40:00

  扫码成负担,不扫码寸步难行。对此,有读者或许会感到疑惑,这可不算新闻呀!确实。近年来,相关话题隔三差五见诸报端,批评、呼吁可谓不绝于耳。那辞旧迎新之际,为何还要旧事重提?没办法,乱象未除,报道就得追踪到底,媒体评论也当继续关注、继续呼吁。

  讨论什么呢?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

  第一,究竟为何屡禁不止?答案很简单,利益驱使。小小的二维码,不只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升级”。它们与利益深度绑定:既可降低人力成本,又可提高营业效率;再往深里看,商家通过扫码强行“圈粉”,采集用户信息,可快速积累用户,进而推送广告、诱导消费、变现流量……换言之,过去付费即走,只是一锤子买卖,如今消费者被商家强行“绑定”,二者变成了一种长线“联系”。这般“玩法”,好处颇多,商家会舍得放下吗?既如此,不动真格不行。加大抽查、暗访力度,进一步畅通侵权投诉渠道——严肃整治相关乱象很有必要。

  第二,是否非禁不可?在很多商家甚至不少消费者看来,自助扫码,多么方便的设计、何其天才的发明,干嘛非得跟它过不去?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进一步厘清相关认识,对于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先说便捷。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这是共识。服务,自然要以满足需求为依归。至于是人工还是自助,只是形式问题。取代了人工不意味着高级,用上了科技不等同于创新。如果为了所谓的“高级”,反而拉低了服务质量,必然得不偿失。二维码就是如此。要点餐先扫码,在停车场缴费先扫码,要开发票先扫码,景区买门票先扫码……扫码很方便,但不该是唯一选项。更何况,“强制扫码”经常要用户关注公众号、注册甚至绑定手机,还必须和弹窗广告“斗智斗勇”——没有为麻烦做“减法”,反而做了“加法”,何便之有?

  再说公平。“消费者”是由不同群体组成的。年轻人 喜欢线上的便捷,老年人则习惯线下的直接。在消费场景中,一些群体或许是少数,但他们的需求就该被忽视吗?拒绝“不扫码寸步难行”,禁止手机扫码成为“单选题”,并非一件小事,而是事关老年、残障等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

  最后,再看法律。“强制扫码”表面自愿,实则“强制”,已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强制”关注公众号、过度搜集信息,更是为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不容。既不便捷又不合理合法,不该严管吗?

  除了年味展品之外,展览通过走马灯、大红春联、苏式家具等场景,烘托出过年喜庆热闹的氛围,让观众在参观纪念馆的同时品味苏式过年趣味,也将美好的祝福带回家中。(完)

  上海复美东佳大药房商业贿赂案当事人主要从事药品零售业务。2022年3月至2022年7月,当事人为了提升硫辛酸、头孢克肟、特尔津、安胎益母、静丙、白蛋白、奥硝唑、阿奇霉素和头孢克肟10片装等药品的销量,按照对应销量向上海某医院多名医生行贿。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涉嫌犯罪。徐汇区市场监管局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二条、《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将该案移送公安部门办理。

  “疫情对商业、服务业影响非常大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国消费的拐点出现,目前已进入上升通道。”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

  迎战疫情,后勤保障也是战斗力。

  在下一步工作计划中,体育总局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积极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进一步推动水上运动发展。

  据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黄小蓉介绍,本次宣传推广月以“温暖过年嘉游赣”为主题,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各设区市文广新旅局承办。春节期间,江西各地、各景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机构、文旅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将组织开展1600余项线上线下活动,打造沉浸式主客共享体验场景。

潘心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