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鼎叮组合:古乐新声流佳韵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6-21 20:52:26

  中新网崇左6月21日电 题:壮乡鼎叮组合:古乐新声流佳韵

  作者 杨陈 彭国相 林嘉欣

  “琴声呀悠扬,弹奏往日时光。山歌嘞嘹亮,唤醒不熄梦想……”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的一间音乐工作室里,鼎叮组合一边满怀激情地试唱,一边热烈地讨论新歌《红光谣》的创作。

  “《红光谣》采取汉语加壮语的方式来演唱,天琴、山歌等壮乡本土文化元素将在现代曲风里得到融入与展现。”鼎叮组合乐队主唱陆庆聪介绍,这首歌创作灵感来源于天琴和山歌,表达了壮乡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喜悦,以及努力创造更加美好明天的期许。

  天琴是壮族古老的弹拨乐器,2021年,壮族天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州是中国天琴艺术之乡。

  “天琴最初被称为‘鼎’或‘叮’,我们乐队的名称就来自于此,既是对天琴的致敬,也是对音乐的传承。”陆庆聪介绍,鼎叮组合由六名土生土长的龙州人组成,他担任主唱,成员还包括天琴手马少刚、秦艳,吉他手谭君,键盘手黄文忠和鼓手刘志军,大家因对音乐的热爱而聚在一起。

  陆庆聪擅长词曲创作,自幼热爱唱歌跳舞,大学时期开始深入研究音乐,毕业后曾在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工作。怀揣着为家乡创作音乐的梦想,2019年陆庆聪毅然回乡,与伙伴们一起合作创作歌曲。

  “刚开始我们创作了很多商业歌曲,但后来才发现那些歌曲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马少刚坦言,在音乐创作探索的路上,他们也曾经迷茫。在转入对本地文化的研究后,他们音乐的创作方向开始转变。“本土音乐得有本土的风格和味道,音乐越有风格才能越有生命力,越直击人心。”

  2023年,鼎叮组 合正式成立,几个音乐“合伙人”开始对音乐进行规整,创新编排,让音乐更具完整性,同时通过拍摄MV、音乐发行等渠道来推广本土音乐。动听的山歌,古老的天琴,秀美的风光,多彩的风土人情,龙州丰厚的文化底蕴给鼎叮组合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我们以天琴及壮族文化为基础,突出山歌文化,致力于创作符合壮族特色且独具魅力的本土音乐。”陆庆聪说,壮语发声和咬字颇具特色,要将壮语融入歌曲中,使其具备流行歌曲的特质,难度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龙州的壮族方言流派比较多,各乡镇间的发音存在微小差异,创作过程中要选择最合适的发音,作品中的语言才能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感染力。”秦艳说,他们借鉴了流行音乐创作手法,将流行音乐与山歌结合,进行现代改编,使词曲更加精炼。

  经过不懈努力和精心创作,鼎叮组合第一首单曲《嘞呀》于今年“广西三月三”期间上线。这首节奏轻快、风格独特且充满龙州红色文化、特色美食、壮乡习俗等元素的壮语歌曲,配上当下年轻人喜爱的rap,一经推出便获得广大受众的喜爱和认可。随后推出的原创歌曲《嗨!奔嘛》,亦将家乡的发展变化和深情融入其中。今年4月,鼎叮组合还受邀赴越南高平省广和县和顺镇参加“农历三月十八日民族传统节”,登台演唱,推进文化交流。

  “我们的音乐始终与本土文化有关。”马少刚说,他们在进行歌曲创作时,始终将民族特色融入现代元素之中,运用各种流行元素和编排手法,让传统壮族音乐与现代流行乐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天琴,喜欢山歌,爱上龙州。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歌曲,让壮乡本土音乐飞得越来越远。”陆庆聪说。(完)

  富国银行在2022年第四季度计提了9.57亿美元信贷损失准备金,高于前一季度的7.84亿美元,而2021年第四季度则释放4.52亿美元。

  产量丰,粮价稳,稳物价就有了坚实的“压舱石”。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重庆市政协委员、武隆工商联副主席、博象文旅集团董事长陈博洲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构建民营经济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仍存在对民营经济体普法和政策宣传引导存不足、民营经济帮扶政策成果反馈机制建设不够、民营经济的危机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缺失等不足。

  CMG首届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共颁布“年度突破男女演员”“年度海外传播剧”“年度幕后”“年度实力男女演员”“年度制作人”“年度编剧”“年度导演”“年度男女演员”“年度优秀电视剧”“年度大剧”等13项荣誉,并权威发布了2023年中国电视剧发展趋势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我理解一定是和谐共生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省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些工作的背后,实际上都需要做好保护环境的大文章。”

  目前在中国出土的缂丝实物最早来自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末宋初,回鹘人在胡汉杂居地开始织作缂丝服饰。缂丝工艺进入中原后,官设专门织造缂丝的“克丝作”。起初缂织的缂丝图案接近装裱用的锦纹,纹样多为象征吉瑞的花鸟题材,通称“锦褾”。南、北宋过渡时期,出现了缂丝与书画相结合的创作思路,以书画为稿本创作缂丝,逐渐从图案纹样脱胎换骨至“缂丝画”。巅峰时期的缂丝画看上去与书画原稿难以区分,更有甚者栩栩如生、超越绘画。

郑家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