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神经元高速公路”如何顺畅运行?中国科学家研究揭秘分子机制

来源: 盖饭娱乐
2024-05-30 19:59:57

  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人类的大脑中分布着上百亿个神经元细胞,独立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如果把大脑比作城市,物质信息传递则通过一条条“神经元高速公路”,大脑是如何保障“神经元高速公路”顺畅运行的?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和开展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姜道华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研究员团队合作,通过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解析重构出囊泡单胺转运蛋白VMAT2多种状态的高分辨结构,详细解释了单胺神经递质被转运到囊泡中的过程。这一揭示大脑“神经元高速公路”顺畅运行分子机制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12月12日凌晨以“人源VMAT2的转运及抑制机制”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

  研究团队介绍说,神经递质是一类可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在诸如情绪、记忆、生长发育和药物成瘾等多种神经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家迄今已发现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氨基酸等多种物质可作为神经递质调控神经活动。其中,5-羟色胺与情绪及睡眠相关;多巴胺则与奖赏、成瘾及满足感有关。当神经递质传递遇到障碍时会出现失眠、抑郁、精神分裂、帕金森、亨廷顿舞蹈症等精神疾病,而VMAT2是大脑中最重要的囊泡单胺转运蛋白,负责将5-羟色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组胺等神经递质转运到囊泡中储存,以便受到外界刺激后释放单胺神经递质。

  目前在临床上,VMAT2是治疗高血压、亨廷顿舞蹈症等运动障碍、精神性焦虑的药物靶点。利血平和丁苯那嗪是两种经典的VMAT2抑制剂,利血平曾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丁苯那嗪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亨廷顿舞蹈症等多动性运动障碍。不过,尽管许多研究已揭示VMAT2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性质,但是对于VMAT2的底物转运机制及药物分子的抑制机制仍不 清楚。

  在本项研究中,中国科学家团队针对VMAT2是一种分子量非常小(仅为56千道尔顿)且缺乏可溶结构域的膜蛋白、利用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非常困难这一巨大难题,通过筛选融合蛋白位点,将其他稳定性很好的蛋白质融合在VMAT2的胞外区,成功得到分子量增大、性质稳定、有刚性信号的VMAT2融合蛋白,使结构解析的难度大大降低,并最终成功通过冷冻电镜手段计算并重构出VMAT2与三种不同药物分子及底物5-羟色胺结合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

  结构分析表明,这次获得的电镜结构代表了VMAT2完整转运循环中的三种典型构象,三种不同的构象也代表不同药物的抑制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同时,解析出的结构很好阐释了利血平、丁苯那嗪、酮色林三种不同药物分子能够稳定VMAT2的构象并阻断运输的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表示,此次研究大大推动VMAT2转运单胺的研究,为理解VMAT2的底物识别、药物抑制、质子耦合转运过程等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结构基础,为开发更好的药物分子提供模板信息。同时,该研究中解析VMAT2的方法能够应用于其他小型膜蛋白,将促进膜转运蛋白和其他小蛋白的电镜结构解析。

  尽管大脑神经递质分子机制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研究团队强调,后续还将进一步深入探究下去,努力揭晓“VMAT2可识别多种内源及外源底物,它们的转运机制是共通的吗”“神经递质转运过程中质子是如何参与并驱动蛋白构象转换的”等科学问题的答案。(完)

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机械臂的辅助下

  打造城市级高品质无线局域网。制定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服务规范,推动全市各区人员密集和信息消费需求集中区域WLAN升级,提供千兆接入能力。依托“深i网”建设全市公共无线局域网统一认证监管平台,实现“一次认证、无感漫游、智能切换”,支持运营主体将具有公共服务能力的社会自建AP(无线接入点)纳入认证监管平台。2023年底前,升级接入AP总量不少于2万个。

  从年轻走向成熟,需要一份持之以恒。今年2月6日是马龙加入国乒队20周年,34岁的他依然坚持训练,备战即将到来的比赛。从青涩的“鞍山小马”到取得“双圈大满贯”的国乒队长,在跌宕起伏的追梦之路上,马龙不断战胜对手,更战胜自己。“不问终点,全力以赴”诠释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是众多年轻运动员的努力方向。

  数据显示,德国2022年与俄罗斯贸易额出现207亿欧元赤字,因为进口额远远超过出口额。2021年,该赤字为65亿欧元。由于能源进口价格高企,对俄制裁导致商品出口下降,德国2022年对俄罗斯贸易逆差创下了1992年以来最高值。

<strong>  能否留住买房人有待观察</strong>

  目前,保护区内已经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在野生动物主要活动区域及人类活动区域安装了红外相机近100台,先后为26峰野骆驼安装了北斗卫星跟踪设备,初步掌握了野骆驼的迁栖习性,利用相机陷阱技术获取了7万多张野生动物的影像数据。

陈明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