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做香囊 台青在北京体验民俗共迎端午

来源: 未来网
2024-06-10 03:57:26

  中新社北京6月9日电 (朱贺)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组委会主办的“两岸一家亲 茗香端午情”活动9日在北京举行,吸引百余位台湾青年品茗、做香囊、赏京剧、听评书,体验端午民俗。

  除了赛龙舟和包粽子,品茶在中华文化中亦是不可或缺的端午习俗。细细咂摸了普洱熟茶、生茶和老白茶后,来自台湾苗栗、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刘育宇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滋味各有千秋,虽苦却 有回甘”。

  刘育宇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时曾到访位于湖北秭归县的屈原祠。作为端午节发源地,荆楚大地的节日气氛素来浓郁,也加深了刘育宇对屈原品格的理解,他希望当代青年也能传承屈原上下求索、不畏艰险的精神。

  翻转指尖,穿针引线,一枚小小的端午香囊制作完成了。华侨大学台生谢立辰在手艺人带领下绣得认真,他认为亲手制作香囊为端午节增添了许多仪式感。

  拿到材料包,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台生罗芷盈和伙伴辨认出香囊由多种中药材,其中艾叶可祛湿驱蚊,雄黄则具解毒杀虫之功效。“初夏多雨,虫蚁出没,佩戴香囊可以帮助大家预防疾病。”罗芷盈说,这项习俗传承了上千年,颇有历史渊源,展现了老祖宗的智慧。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长春2月5日电 (张瑶 潘洁)“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2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长春客运段吉林至北京G3624次列车车厢装扮一新,旅客一上车就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精心策划的列车联欢节目,更让大家感到温暖。

  在“十四五”规划新时期,侨乡也将踏上“新征程”,在国家建设中继续发光发热。

  在与村民的闲聊中,记者寻到了让昊苑村村民格外开心的“奥秘”。

  根据同程旅行统计,元宵节期间,热门周边游城市分别为重庆、西安、三亚、北京、成都、昆明、长沙、上海、广州和厦门。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展现出惊人的力量。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举全国之力兴建荆江分洪工程,仅用75天完成主体工程——荆江分洪闸的建设,很大程度解除了洪水对荆江两岸的巨大威胁,成为保护荆江大堤防洪系统的重要一环。湖北巴东水流坪灌渠工程号称“巴东红旗渠”,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十多年建成的绝壁天河,解决了沿线群众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难题。20世纪70年代,江苏铜山柳泉乡人民在一无水源、二无经验的情况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引来微山湖水,灌溉万亩良田,这就是著名的向阳渠。西藏札达县萨让乡有一条3里长的“英雄渠”,是当地边防连战士和村民历时半年,用简易的劳动工具在半山腰修通,两名战士为此献出年轻的生命,命名为“英雄渠”表达了当地群众感党恩的诚挚之心和对部队官兵的敬仰之情,记录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1975年黑龙江南岔县浩良河镇为解决农业土地灌溉问题,组织村民及干部职工、学生等修筑浩良河骆驼山水利工程,该工程成为一处反映20世纪70年代当地民生状态的水利设施。

  画有年味,年在画中。庆新春、品元宵、赏花灯等传统节庆习俗的新风貌,是新年画创作的重要内容。像李龙燕《闹春图》便表现了一群孩子欢天喜地过大年的红火场景。人物形象彰显天津杨柳青年画特色,但发型和服饰又充满现代感;醒目的中国红改变了传统年画以“五色”为基调的色彩运用,烘托了吉祥欢乐的氛围。杨月萍《团团圆圆》,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描绘了元宵节人们欢聚一堂包汤圆、煮汤圆、吃汤圆的热闹情景,体现了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愿景。还有一些作品着重对年画中的生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如汤宇丰《兔临春境》采用群兔形象,串联起吃团圆饭的趣味情节。画面中的兔子既借鉴了民间文化中的“兔儿爷”形象,也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情态,颇富时代气息。郭晨艳《兔年新春》则以简约现代的线条巧妙将兔子与灯笼组合在一起,并提炼传统纹样装饰兔身,使作品兼具传统与现代之美。

张伶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