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走进俄罗斯

来源: 红山网
2024-06-02 02:05:15

  中新网莫斯科5月31日电 “你好!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俄罗斯专场活动日前在莫斯科举行。该活动由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提供特别支持。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封立涛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活动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文化和旅游是中俄双方开展人文交流和务实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国互为重要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地,旅游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和文化底蕴,更是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中国驻俄使馆和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将一如既往积极支持包括江苏省在内的各地与俄方深化文化和旅游合作,为双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万铤表示,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发展的成果,运河是超越国界的共同议题。作为本次推广季和“中俄文化年”的亮点项目,此次专场活动除了旨在向俄罗斯民众展示中国大运河的独特魅力外,更希望以“运河”为桥梁,深化中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民心相通相融。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马龙表示,江苏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聚焦境外游客关切,江苏正在着力优化入境旅游服务,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支付便利化、信息发布精准化水平,让游客在江苏游得放心、安心、顺心、舒心。

  俄外交部多边人文合作司副司长库兹缅科夫表示,中国大运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一项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中俄元首为双边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国正致力于携手促进文化和旅游领域交流与合作。我们乐见以此次俄罗斯专场活动为代表的各类俄中文旅合作成果。

  俄罗斯萨马拉州陶里亚蒂市旅游局局长雅罗斯拉夫采娃表示,就像俄罗斯伏尔加河一样,中国大运河拥有璀璨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了民族文化精神。近年来,俄中两国地方务实合作蓬勃发展,未来将继续加强与江苏省等地的文旅合作,诚挚邀请中国嘉宾到访萨马拉州。

  俄罗斯旅行社协会执行主席洛米泽指出,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生机勃勃,为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榜样。俄中两国旅游互访人数持续增加,中国成为俄罗斯重要的出境游目的地。该协会将持续推进两国旅游企业深化合作,共促发展。

  在活动现场,嘉宾们观看了“千年运河焕新颜”主题图片展、大运河主题看片会、运河之韵——江苏省美术馆版画精品展,参与文创非遗互动体验展。此次活动中,北京、江苏、浙江、安徽,以及河南洛阳等地进行了大运河主题文旅资源联合推介,向俄民众展示大运河沿线历史底蕴、自然景观、人文风光和优质旅游资源,给当地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活动现场,两名俄罗斯学者普列沙科夫、戈洛索娃分别就中医康养和园林美学主题进行讲座。在中国优秀文化和旅游企业巡礼环节后,无锡民族乐团为现场嘉宾们演奏了《金蛇狂舞》《太湖美》《江南花开》等民乐经典曲目,引来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

  “你好!中国”——2024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于今年4月在江苏省无锡市正式启动,活动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大运河沿线省市文旅部门,联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驻外旅游办事处共同举办,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邀世界各国民众共赏千年运河之美,推动中外运河文化交流互鉴、美美与共,助力旅游市场发展。(完)

  沙特俱乐部利雅得胜利12月31日宣布,37岁的C罗正式加盟该俱乐部,双方签约至2025年。俄新社称,C罗对此表示,“我热切期待有机会在一个不同的国家、在新的联赛中尝试自己。俱乐部的愿景让我感到鼓舞。我很高兴加入俱乐部,希望一起帮助球队取得更多成绩”。

  三是政策继续发力。经过应对内外部各种冲击挑战的实践,宏观调控举措更加丰富,政策储备工具更加充足,各方面准备更加充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2023年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优化五大政策组合,把握好六个“更好统筹”,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将叠加发力,有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青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大党大国领袖,总书记一直关心关爱青年。他曾说过:“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他还表示,“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

  人们还记得,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中说:“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对于未来是否有可能进一步将新冠调整为丙类传染病,专家指出这主要取决于病毒毒株是否稳定,毒力致病力能否进一步降低;还取决于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预防和治疗手段更加成熟;以及群众对疾病风险有更为充分的认知,个人防护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病毒的危害程度,需要持续监测疾病发病情况和病毒变异情况。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徐真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