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

来源: 央广网
2024-06-07 23:04:03

  1月4日晚,由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公布。

  在日前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沈竹林就《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内涵以及下一步工作等进行了解读。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消费、流通、分配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谈及《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沈竹林表示,目前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流通机制不畅、应用潜力释放不够等问题。制定“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从推动《行动计划》的工作基础来看,沈竹林介绍,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和能级不断跃升。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日臻成熟,一二三产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9%。

  “各行各业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沈竹林说,2022年底,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在全球数据规模的占比达到10.5%。

  让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

  《行动计划》明确了工作的总体目标。其中提到,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经济发展领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产业生态,数据交易规模倍增,数据赋能经济提质增效作用更加凸显等。

  “‘数据要素×’行动就是要通过推动数据在多场景应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新产业、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从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沈竹林介绍。

  沈竹林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数据要素×”行动的特征:一是从连接到协同,也就是从基于数据生成和传递的互联互通,转变为基于数据有效应用的全局优化,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二是从使用到复用,也就是从千行百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转变为基于行业间数据复用的价值创造,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三是从叠加到融合,也就是从数据汇聚支撑的效率提升,转变为多来源多类型数据融合驱动的创新涌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聚焦12个行业领域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行动计划》聚焦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行业和领域,明确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典型场景,推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我们按照‘有基础、有 场景、有需求’的原则,结合各行业发展实际,先期选取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沈竹林表示。

  他介绍,其中在科技、交通等领域,数据聚合价值高,拟通过促进多元数据融合,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比如,传统的化学化工工艺设计以实验为主,不同化合物或工艺方法的实验耗费大量的时间。通过结构、物性等基础实验数据的汇聚融合,并结合工艺数据科学分析,能够实现科研最优方案的高效筛选,加速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创新。

  邹澜表示,房地产开发贷款主要是用于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建设,通常是在开工时发放,竣工时回收,余额主要取决于同期商品房的在建规模。过去,开发商根据项目销售进度,用预售资金提前偿还开发贷款的情况较为普遍。去年以来,因为非金融负债收紧,开发贷款需求明显增加,商业银行开发贷款投放力度加大,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4200多亿元,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促进了开发商加快项目施工建设,有利于保障项目的交付。

  第一,购房者的购买力和预期确实出现了重要的变化。购房者“捂住钱袋子”的情绪加重,对于房价下跌的悲观预期增强,进而入市意愿并不强烈。

  预计,台风中心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并于17日夜间在广东台山到海南文昌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35-42米/秒,12-14级),18日进入北部湾,以后趋向越南北部沿海和广西沿海。

  一要坚持“五学并进”学习好,把学习《反间谍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厅局班子要领学、法治部门要促学、业务部门要检学、部属院校要讲学、执法干警要自学,掀起学习培训热潮,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准确掌握法律、精准运用法律,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层次水平。

  变化的是两国在接触过程中的姿态。姿态不是一种实质性的东西,容易再次回到原先状态。从目前中美关系的格局来看,仅依靠几次双边互访和人员交往,没有办法改变中美关系的走向。

  看我们外交部的新闻稿,用了“应约”两个词。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美方主动提议。美方最近确实很主动,国务卿布林肯上个月访问了北京,美国财长耶伦日前又来到中国。

张枝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