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学家、企业家共话生物医药“破圈”路如何走?

来源: 金台资讯
2024-06-03 17:00:00

  中新网杭州12月21日电 (王潇婧)生物医药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初步建成,药物研发水平与国际接轨。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更是驶入发展“快车道”,如何更好地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20日,由浙江省委统战部指导,农工党浙江省委会、浙江省欧美同学会、绍兴市委统战部主办的第50期“之江同心·经济圆桌会议”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生物医药企业、科研机构等嘉宾,聚焦新药创制、高端医疗器械和前沿生物技术领域,共同探讨生物医药发展新机遇、新挑战。

  “在未来,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带来的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现场,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进行了题为《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

  2002年从美国回来创业,20多年间研发多个创新药物,打破进口药垄断,惠及中国晚期肺癌病人,这是丁列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真实写照。在他看来,虽然中国新药研发数量已跃升全球第二梯队前列,但是在创新药物发展方面,还是面临着源头创新不足等问题。

  在业界,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已经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农工党党员、国家岐黄学者、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谢恬创新提出中西医结合“分子配伍”理论,发现了若干克服肿瘤耐药与转移的新机制、新方法,成为现代中药学的理念实践。

  “3D打印从取样到完成只需5个小时,可以高效还原亲本肿瘤表型和特征,具有高效率、高通量、低成本,以及还原性好等优势。”农工党党员、海尔施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子瑜介绍。

  “AI赋能新药”话题同样引人关注。农工党党员、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国华说,目前中国“AI+药物”研发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中国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其实在技术层面已经逼近“终点”。

  除了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外,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亦离不开来自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

  浙江省欧美同学会理事、普洛药业药物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特聘专家詹威强指出,科技成果对于企业来讲,存在着“机会窗口”,文化、组织、战略、市场四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

  以柯桥区为例,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其推动发展的“新赛道”。该区为企业成长不同阶段提供政策支持,并从研发投入、产品认证、设备购买、场地租赁等全方位提供资金扶持。

  当日会上,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李永伟还详细解读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若干举措》 ,对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给予指导。

  “健康产业必将成为未来的大产业,生物医药是其中的关键核心。”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葛明华表示,农工党作为以医药卫生为主要界别的参政党,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将持续聚焦“健康浙江”“美丽浙江”两条主线,发挥界别特色优势,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深入调研、积极建言,切实做好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完)

  看外交部的通稿,这次王毅和普京见面,“双方就乌克兰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而且,“王毅表示,赞赏俄方重申愿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中方将一如既往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为政治解决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过去,哈尔斯工厂的流水线上密密麻麻都是人,现在人员精简,生产工序也逐渐“由长变短”。吴兴介绍,通过工序整合,在不影响成品的前提下,流水线上的工序减少,所需工人数量减少,生产效率也得到提升。

  大熊猫“吃素”,看似好养活,但从饲养员的角度来看,喂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鲜的竹子是上野动物园最基本的常备食材,不过竹子也要根据季节不同选取不同种类,而且各个熊猫的喜好不一,须准备与之口味相匹配的竹子。

  王毅强调,这场冲突不应再继续下去了。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冲突战争没有赢家,复杂问题没有简单答案,大国对抗必须避免。慕尼黑安全会议也是欧洲的重要论坛,各方可以重申自己的立场,同时希望欧洲的朋友们能够冷静思考:作出什么样的努力才能使战火停下来,搭建什么样的架构才能使欧洲实现长治久安,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能使欧洲实现战略自主?

  1980年春天,从广州飞往北京的航班带来了一张又一张国际订单。3月15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任国家旅游总局局长卢绪章、六机部部长柴树藩等人迎接到了素有“世界船王”之称的爱国华侨包玉刚,商谈订造船舶和航运合资经营等事宜。两个月后,包玉刚的弟弟包玉星赴京,签订了第一艘船舶合同,这是六机部自营出口船舶的第一个合同。7月30日,第二艘船舶合同签订。此间,六机部又争取到李嘉诚的支持,于当年先后两次签署了4艘2.7万吨散货船订单。短短几个月间,六机部连续签订了6艘出口船合同。 

  看来,美、俄之间,或者说拜登与普京之间,真是另一种理解角度的“相爱相杀”啊!同一天在东欧名城莫斯科和华沙的两场大国领导人讲话,简直是一场激烈的“隔空搏杀”。

李佩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