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剔犀的“红与黑”:千年不朽的绚烂

来源: 中关村在线
2024-06-24 08:38:33

  中新网运城5月26日电 题:绛州剔犀的“红与黑”:千年不朽的绚烂

  作者 高雨晴 杨佩佩

  “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黸等复,或三色更叠。其文皆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中国现存唯一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如是描述剔犀。

  近日举行的“行走河东·沿着黄河看非遗”海外华文媒体采风行活动期间,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地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绛州剔犀漆艺研制所,近距离感受中国漆艺之美。

  走进绛州剔犀漆艺研制所展厅,琳琅满目的剔犀工艺品,整齐摆放在展示架上。小到饰品,大到家具,件件作品髹漆肥厚、黝黑发亮、大气华美,正应了“无器不髹”之说。

  “在这里,我欣赏到了剔犀技艺的精湛之处。匠人们以刀代笔,在漆器表面雕刻出各种花卉、鸟兽、人物等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剔犀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艺术品,让人流连忘返。”加拿大红枫林传媒集团总编辑姚风明说。

  剔犀是将朱、黑、黄等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后,用刻刀雕刻。因其花纹处显现出的漆层,是仿犀牛皮的纹理而来,故名“剔犀”。

  “绛州剔犀技艺最早起源于汉代,至元代趋于顶峰,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绛州剔犀技艺传承人何鹏飞介绍,这门技艺工序繁杂,制作一件“绛州剔犀”漆器,需经过采漆、制胎、制漆、灰胎、髹漆、绘图、雕刻、打磨推光等八大工序数百道小工序。

  何鹏飞出生于1986年,受父亲何俊明影响,7岁时开始接触漆艺。“初中时,帮忙印图案;高中时期,开始打磨推光,趁放暑假还帮忙做坯胎;到了大学,学习雕刻等更为复杂的工序。”何鹏飞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便返回家乡,跟随父亲系统性研习剔犀工艺。

  协助父亲完成国宝复制任务、帮助其整理资料……在此过程中,何鹏飞对剔犀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秉承传统,立足创新,制作出诸多剔犀精品,2019年被认定为绛州剔犀技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何鹏飞告诉记者,在非遗传承及创新方面,他坚持两条线路:一是不断挖掘古代技艺,复原一些博物馆馆藏珍品,将工艺做到极致;二是将每一项复原的技艺进行延伸,遵循“日用即道”原则,在设计时,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我们的创新还是在延续传统,更多的是想把传统技艺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完整地呈现给当今社会。”何鹏飞说。

  子承父业,薪火相传。如今,“绛州剔犀”已然成为何鹏飞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其与团队设计研发出“日用即道”、文创、茶器等多个系列产品。其中,茶杯、咖啡杯等茶器 ,深受年轻人喜爱。

  谈及传承,何鹏飞说,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传承“绛州剔犀”,为千年传统技艺注入新鲜血液。(完)

  此前,金冬雁曾在其他场合提到,“奥密克戎可能更容易攻击那些免疫力强的人”。(详情&gt;&gt;<a href="https://k.sina.cn/article_1653603955_628ffe7301901ez9z.html?from=news&subch=onews" target="_blank" title="热搜第一!奥密克戎专攻有免疫力的人">热搜第一!奥密克戎专攻有免疫力的人</a>&nbsp; )

  傅聪:不是的,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近日会见欧方官员时,已对此明确表示反对,因为这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我还强调,当欧方谈这一点时,<em>他们总是说我们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同时说一套做一套,试图掏空虚化这一原则,对此我们绝不接受。这将导致中欧关系滑坡。挑战中国的底线能走多远呢?</em>

  但是三季度实际增速为3.9%,当时市场仍然比较乐观地预计四季度经济将在三季度基础上进一步反弹,但11月开始疫情再次冲击广东、北京等地,部分机构对于四季度增速的预测已经低于3%。众多经济学者认为,2022年经济增速预计为3.5%左右,甚至认为达到3.5%尚且需要努力。

  那为什么会腰背痛呢?孙浩林医生也解释道,在2021年的《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脊柱关节痛是新冠感染后仅次于乏力、呼吸道症状的第三大症状,发病率高达27.3%。分析原因,可能是新冠病毒会攻击组织中的ACE2受体。这种受体存在于上呼吸道,可以引起咳嗽、憋气等症状,同时也存在于神经系统中,所以会引起疼痛的症状。

  目前,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已开设儿科,50家综合医院建设成为儿科示范门急诊(带★医疗机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也已基本覆盖儿科诊疗,提供儿科常见病的初级诊疗。

  山西省运城市某乡村的一位女性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全村阳性病例很多,自己一家人和亲戚朋友都感染了,但村里没有卫生室,隔壁村才有。她的外婆近日去卫生室输液时,发现医务室里都是发烧输液的患者,卫生室里只有一名七十多岁的大夫接诊。

蔡宛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