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电动自行车充电费用实行价费分离,严格明码标价

来源: 南方周末
2024-06-20 23:32:39

  中新网6月20日电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充电费用实行价费分离,严格明码标价。电动自行车户外充电设施充电费用主要包括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应分别标示、分别计价。对暂不具备电量单独计量条件的充电设施,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明确升级改造时间节点,要求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原则上自2025年1月1日起全面实现充电电量单独计量。

  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按照明码标价有关规定,在充电场所、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等醒目位置分别标示充电电价、服务费项目与收费标准,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鼓励充电设施运营单位采用图片、动画等生动易懂方式展示收费方式和水平,便于用户快速准确理解。

  《通知》强调,充电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充分考虑户外充电设施的公共服务属性和民生属性,按照弥补成本、合理收益、诚实信用原则,结合市场供需状况,合理制定充电服务费标准。单次充电结束后,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当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向用户推送计费模式、充电时长、收费金额等信息。各地应鼓励市场竞争,不得以行政手段指定充电设施运营单位。

  《通知》表示,推动降低充电服务费。具备运营能力的街道办、居(村)委会、小区产权单位、业主委员会以及由其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自建充电设施,并从低确定充电服务费。对第三方建设运营的充电设施,倡导小区产权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不收或少收场地租赁费用、不参与或降低收入分成,将让利空间用于降低充电服务费。物业服务企业等管理单位接受委托与充电设施运营单位签订运营合作协议时,应与业主充分沟通,遴选优质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合理确定充电服务费标准。物业服务企业等管理单位应积极协助做好充电设施选址、建设安装、接电报装等工作。

  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通过给予充电设施建设运营 补贴、更好发挥国企作用等方式,降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成本。有关方面签订运营合作协议时,签约运营期限可与设备折旧年限适当衔接,倡导签订5年及以上运营合作协议,稳定充电设施运营单位投资预期、摊薄资产折旧成本,为降低充电服务费创造条件。

  《通知》表示,推动充电设施由电网直接供电。电网企业应按照“能改尽改”的原则,对具备条件的充电设施加快改造,尽快实现向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运营单位直接供电。现有居民住宅小区尚未实现电网企业直接供电的,鼓励产权单位向电网企业整体移交供电设施,为电网企业向充电设施直接供电创造条件;2025年1月1日以后新建居民住宅小区的充电设施,原则上应当由电网企业直接供电,避免因转供推高充电成本。

  正如视频中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国家防灾中心主任杰夫·施勒格尔米尔希所说,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一个追求“完全无害”的竞赛,而是哪种方法比其他方法造成的伤害更小……近一段时间,中国政府加大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稳定药品价格和供应。例如,在北京,政府向5家大型药品批发企业派出50多人组成的联合工作组,缓解防疫药品紧缺局面。来自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在一周内为北京的4000多家客户提供了300多万盒抗疫药物,其中包括300家医院、2200多家社区卫生中心和1500多家零售药店。

  与2022年12月初相比,2022年12月底我国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日产量提升超4倍,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从6000万人份扩产到1.1亿人份,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日产量由11.5万部提升至25万部以上。“广大企业和有关部门日夜奋战,买药难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说。

  在发挥行政检察职能方面,该通知指出,要快速办理涉农民工讨薪的行政生效裁判监督和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特别是对群体性的讨薪案件和因农民工讨薪问题引发的行政争议、行政不作为等行政监督案件,要优先高效办理。

  今天(1月8日)开始,我国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目前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总体态势如何?政策转换与春运叠加是否会加大疫情风险?我国的医疗资源准备兜不兜得住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就公众关心的问题,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

  步入黄良新村,宁静、安逸之下,村中小道两旁,造型各异、色彩斑斓、业态多元的“潮店”就是此间“新村民”的筑梦之所。冲煮咖啡的香气、富有“工匠精神”的文创,令秦岭山下的小村庄在社交平台上“出圈”,同时也吸引着都市年轻人从四方而来。

  当日清晨,自新界天水围前往深圳湾口岸的大巴车上,民众们难掩激动。“要回家啦!”有乘客喊了一声,顿时引来车内共鸣,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早晨6时起,深圳湾口岸陆续有民众拖着行李箱前来,他们之中,有因疫情多年未回家的内地“港漂”,也有回内地探亲的香港市民,还有自海外经香港转机的旅客。

邱俊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