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台专家“把脉”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来源: 未来网
2024-06-25 21:14:24

  中新网上海6月24日电(范宇斌 吉朋晓)“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希望我们互相取长补短,奔赴共同的目标,创造共同的未来。”在实地考察了上海横沙岛、崇明岛乡村振兴建设的情况后,应民革上海市委会之邀来沪参访的台湾旺旺集团副董事长周锡玮对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未来提出这样的向往。

  6月23日至24日,作为民革上海市委会与中共崇明区委对口联系合作系列活动之一,民革上海市委会组织沪台专家赴崇明开展调研及研讨。调研组一行23日赴崇明区横沙乡丰乐村、横沙乡农资封控中心和南菁蟾园调研农文旅产业,并实地调研横沙新洲。横沙岛丰富而成熟的农文旅业态、广阔的横沙新洲所展现出的未来发展潜力给冒雨参观的沪台专家留下难忘印象。

  在24日举行的座谈会上,与会台湾专家和上海专家彼此呼应、互相补充,在观点碰撞中,为崇明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能级提升和特色彰显提出真知灼见。

  周锡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于冷都对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战略规划提出建议。周锡玮对上海和崇明在碳减排方面的积极实践和努力作为表示敬意,并提出在崇明打造世界性花卉繁育基地、绿色减碳研发和实践基地等建议。于冷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深入思考崇明发展战略,并针对产业方向、产业模式和人才 引进等提出具体意

  台湾长荣大学土地管理与开发系荣誉教授蔡光荣、民革上海市委会文化委主任周武忠期待崇明在传统农业农村文化保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蔡光荣认为,崇明生态岛建设要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可在传统农业农村文化保护展示等方面有所作为。周武忠也提出,应呼应国家对传统农耕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和要求,通过打造农耕文化示范区等方式,提升崇明岛特色能级。

  崇明花卉产业的特色优势是台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卓伯源、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莉侠共同关注的重点。卓伯源介绍了他的家乡彰化县农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花卉产业发展中的成熟做法,认为两地可携手共赢。张莉侠则就花卉种源产业、与民宿产业的结合等提出意见建议。

  台湾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教授陈发林、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李辉对崇明未来产业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他们建议充分利用区位等优势,聚焦海洋经济、新能源产业及基于此的高科技产业如算力中心等,为生态岛建设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作为卫生专家和环境保护专家,台湾阳明交通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许铭能、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李莉关注到了崇明大气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许铭能建议,发挥崇明生态坏境优势,为人们提供更便利、完整的康养服务体验。李莉认为,崇明在空气质量等方面是上海的典范,应当尽早布局,通过新能源利用和绿色有机农业推广等,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崇明样板。

  参会的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文旅局、台办、发改委、生态旅游集团等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研讨会为崇明进一步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了信心,也提供了新的方向。崇明区相关部门将放宽视野,寻找更好切入点、突破点,以更有力的作为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与会专家表示,希望将沪台专家的交流机制化,更好团结汇聚两岸资源,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更强的实际助力。“期待我们所有的美好愿望,都能在崇明开花结果。”(完)

  “这个年代,贸易究竟要怎么做,连贸易商都费劲的事,我不相信新手能干过老油条。”文丹枫认为,产能过剩背景下,制造商直接下场做零售,容易掀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自杀式”价格战。“人家一诱惑,就干别的去了。想转型没错,但一不小心变成转行,就把自己做死了。”文丹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文丹枫看来,由于跨境电商物流、海外仓与退换货成本高企,适合将跨境电商作为渠道的品类,要么是因极低价格而不易产生退换货的低价产品,要么是以潮州晚礼服为代表的,因高定价、高利润而能承受高成本的高端产品,“两个极端更好做,随大流的中间地带更难做。”

  曾经的张继科,头顶冠军光环,脚踩百万代言,坐拥粉丝千万。如今的张继科,依然风头无两,从上周末到现在,持续不断地霸占着热搜,但他头上的光环却渐渐暗淡,背后的“黑料”渐渐清晰。“藏獒”变落水狗,冠军变赌徒,“谣言”似乎一步一步变成实锤。

  具体来说,CBA公司通过市场运营挣来的钱中,有10%要作为授权费交给中国篮协。这笔授权费,一半进入中国篮球发展基金,另一半支持女篮。剩余的90%收入,扣除CBA公司的运营、人力等成本后,再由20家球队均分。

  回顾履历,刘小明是名副其实的交通专家。他长期致力于适合中国道路交通组成特点的交通科技和实践研究,在交通安全、交通预测、通行能力、智能交通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成果。

  供应链一端,从业者不愿夸大跨境电商在中国服装外贸转型升级中的角色和分量。在他们看来,借由新渠道开拓的市场空间,可以为中国产业链条中的部分主体赢取更多时间和资本,但只有当它们被进一步投入到技术进步和创新中,才能换来更高的附加值和更有分量的产业链分工,转型升级也才能真正成立。

赖益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