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揭牌一周年 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出新增馆藏精品

来源: 快科技
2024-06-12 23:02:30

  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 (记者 吕少威)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国家自然博物馆迎来揭牌一周年,举办了系列特别活动,并延长晚间开放时间至21点。

  当天,“自然乐章——国家自然博物馆2022-2023年新增馆藏精品展”开展。209件精美展品引领观众进入奇妙的自然世界,其中超九成展品是首次展出。该展览将持续至7月21日,免费开放。

  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介绍,该展览分为十个单元,涵盖新馆展陈涉及的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动物、植物、人体、微生物、水生生物、中医药、生态共10个学科方向和重点收藏门类,有些展品在国内仅此一件。

  其中,“地球宝藏——岩矿地质”展示包括祖母绿、坦桑石、菱锰矿、海蓝宝等众多地球内部岩石与矿物精品;“生命史诗——古生物”展出的霸王龙、伶盗龙、哈密翼龙等“热门”古生物的复原模型来自最新捐献,观众还可与霍夫曼沧龙头骨、郊狼头骨、残暴海巨龙头骨等珍贵古生物化石相遇。

  “人类朋友——动物”呈现了最新入藏的各类动物标本,其中约20件昆虫标本为珍贵物种,中华秋沙鸭、尼罗河巨蜥、圆盾大袋鼠等动物标本均是首次出展,尤其“美洲狮捕猎原驼”组合,两种动物标本的产地均为智利,这组标本呈现出两者在自然生境下捕猎和被捕食的状态,姿态生动逼真,神态栩栩如生;另外几个单元分别展示微生物、水生生物、植物、生态、中医药、人体等门类新入藏的馆藏精品。

  张玉光介绍,过去两年,该馆持续扩大展藏品的收藏种类和数量,共征集展藏品4万余件。截至2023年年底,该馆馆藏规模已达到40.16万件。

  5日上午,国家自然博物馆还举办了两场特色科普活动,“展品背后的科学家故事”和“自然观察员——博物馆里的标本观察”。由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教师分别以故事讲述和引导观察的方式开展,向小朋友们娓娓道来。

  下午,观众则可观赏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志 愿者团队自编自导自演的科普剧《再生之王》。科普剧通过魔术与表演结合的方式,探索生物“再生”的奥秘,了解生命繁殖的神奇,揭示生物世界基因的神奇密码。

  除了为普通公众策划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外,国家自然博物馆还在当天举办多场博物馆专业领域会议,探讨自然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相关话题。(完)

  张军说,要切实避免简单的“依法办案”,“依法办案”只是底线要求,法定自由裁量范围内,要在法律空间中寻求最佳处理效果,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

  “阿里巴巴的基数太大,很多数据依靠阿里巴巴的增长体现,比如网络零售总额、社会零售总额、跨境电商交易额、外贸数据、人才引进等等。”有熟悉余杭区经济发展的人士表示,要填补大企业波动带来的空缺,并非易事。

  各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保障学生新冠病毒感染后身体康复以及运动恢复的时间,科学制定2023年体育中考实施方案,合理安排统一测试、缓考、补考的时间间隔。

  我国北方是沙尘暴多发的地区之一,沙尘暴的发生与我国所处的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密切相关。高鑫称,北方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地,以及临近的蒙古国地区广布沙漠和戈壁,季风区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每到强风天气,尤其是春季,容易频繁发生沙尘暴。而沙尘暴发生后影响范围较广,不仅是北京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还会影响一些南方地区,例如2000年4月的特大沙尘暴,沙尘伴随冷空气南下,一度影响到了台湾。

  据公开资料,2016年1月,由于一名什叶派神职人员被沙特政府处决,伊朗爆发针对沙特的抗议示威活动,抗议者冲击了沙特驻伊朗大使馆。随后,沙特宣布与伊朗断交。

  袁孝亭曾参与教育部在2022年的专家调研,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将中学地理课升级为地球科学课的建议,对基础教育的确有很大好处,但目前想要实现“并不现实”。背后的主要问题在于,产业、地域文化等人文和区域地理,与公民教育密切相关,改名后,这部分内容难以划在地球科学范畴之下,将无处安放。

谢伊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