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台湾端午粽飘香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6-10 18:13:57

  中新社台北6月10日电 题:台湾端午粽飘香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家母包的肉粽,在我心目中是‘全球第一’。这些粽子,料精选而味透,加上煮得够烂,真是无与伦比。”6月10日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年近70岁的台湾美食家朱振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饱含感情地回忆道。

  端午到,粽飘香。过去,很多台湾家庭和朱振藩家一样,亲手制作粽子:洗糯米、准备馅料、包裹粽叶、煮或蒸粽子。这一过程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种情感交流。

  据朱振藩介绍,台湾的粽子种类很多,包括从浙江湖州一带传入的湖州粽,从福建同安、泉州一带传入的闽南粽,以及从广东潮州、汕头等地传入的蒸肉粽,此外还有裹肉粽及口味偏甜的江米粽等。目前,最受欢迎的,是被称为“南部粽”的煮肉粽和被称为“北部粽”的蒸肉粽;此外还流行碱粽,不少人喜欢在天气炎热时品尝。

  朱振藩的母亲来自台湾嘉义,父亲来自江苏。每逢端午,除了一定要吃包含上好五花肉、香菇等食材的粽子,他还会和家人一起“立蛋”,并把鸡蛋换为咸鸭蛋。“我父亲曾在江苏高邮待过,听说端午正阳的时候,阳气最旺的咸鸭蛋会立起来,我们也玩过,但好像我成功的概率不大。”他笑说。

  随着时代变化,如今台湾很多家庭已不再自包粽子,人们更多地选择去市场采买。朱振藩对家里最后一次包粽子的记忆,也停留在妹妹考大学之前。母亲为了让妹妹“一举高中”,包了最后一次粽子。

  不过,台湾社会仍重视端午节的情感表达。5月下旬,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志工等约70人,三天内齐心协力包制了13000余颗粽子,民众购买粽子所得款项均用于花莲地震后续救助工作。基金会表示,希望传递关怀与温暖,让端午节的意义更加深远。

  粽香满溢,善意满载。林女士在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活动上购买了粽子,她表示,端午节前夕这样的活动既让她感受到节日气氛,又能为花莲赈灾尽一份力,实在非常难得。

  节日氛围下,台湾民众也通过相互赠送粽子,表达美好祝愿。中新社记者近日在台北、彰化等地看到,市面上的粽子种类繁多,除了传统市场上卖的煮肉粽、蒸肉粽、碱粽,有不少商家推出了各种新式粽子,包括冰淇淋口味的“冰粽”以及各种水果口味的粽子,并加入文化创意,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购买。

  “年轻人会喜欢更多的花样,但传统的口味我们也在坚持。”在台北经营一家粽子店的陈先生表示,时常到店里买粽子的客人以年纪稍长的民众为主,但端午节前后会迎来一波购买高峰,客人也会多样化起来。

  “粽子大家平时也会吃,但端午节是一定会吃。”陈先生表示,通过吃粽子、送粽子,体验的是一种节日氛围,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

  朱振藩对此更有体会。他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参加一场社会贤达的聚会,不只吃了粽子,还吃到了很多《楚辞》中提及的食物,大开眼界。“那个时候过节的气氛很浓,现在已有些淡了”,他说:“我还是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 承和保留。”(完)

  “之前出去吃年夜饭时,我们饭还没吃完,服务员就开始频繁进出换菜,还一直询问催促要不要打包、什么时候吃完。等吃完以后,来到大厅,下一桌的客人乌泱泱地挤在过道上,场面乱极了。”来自山西运城的徐女士向记者回忆道。

  航司将在旅客登机时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无法出示则不允许登机。

  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月14日选举王宁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小三、宗国英、王树芬(女,藏族)、李文荣、徐彬、任军号、罗红江(傣族)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选举王予波为省长,刘非、张治礼、杨斌(彝族)、王浩、郭大进、纳云德(傈僳族)、杨洋(女,彝族)、岳修虎为副省长;选举冯志礼为省监察委员会主任;选举张应杰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今年春运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运。“总书记十分关心春运情况,从每天客流量到防疫措施、春运治安,问得详细。”王留强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郑州东站精心组织调度,严守安全底线,全力做好运力保障、运营安全、疫情防控、优质服务等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平安健康出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2016年11月,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一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热潮。对于节气文化的认识,我觉得应该关注国家传统和民俗生活两个层面,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完整的理解。进一步说,在钟敬文先生传统文化三层次说中,上层和下层社会中节气的意义和功能完全不同,在上层社会,节气周期性地检验着礼乐文化传统,昭示着统治的合法性;在下层民俗生活中,节气建构着地方文化小传统,表达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民俗文化特点。又因为礼乐文化具有“以上率下”的特点,不少国家礼仪久后都变成了地方性民俗文化事象。特别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还具有很强的纽带性,它在上下层之间建立了一种紧密的文化认同和依存关系。

侯秉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