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当年轻人“炫家乡”成为一种新时尚

来源: 秀目传媒
2024-06-16 02:56:02

  【新闻随笔】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据媒体报道,眼下争当“家乡推介官”,向他人介绍“不出名的小城市”,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爱好。不久前,在甘肃徽县举办的一场山地挑战赛中,很多青年在线上分享赛事相关信息,推介家乡的美食、美景、风俗、特产,为宣传家乡“添柴加薪”。

  扎堆“炫家乡”的背后是小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从高速公路县县通、农村公路村村通,到城市道路拓宽、棚户区得到改造;从休闲广场星罗棋布、运动场馆一应俱全,到网络宽带遍布城乡、快递运输全面覆盖……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许许多多的小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部分小城市的基础配套不逊色于大城市,这增强了小城青年们“炫家乡”的底气。

  扎堆“炫家乡”的背后是“土”与“潮”的辩证统一。小城市曾经的“土”,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等原因叠加所致。今天,地上的交通网、无形的互联网极大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小城市曾经的“土”已不再绝对。相反,很多时候,与某些大城市的千城一面相比,小城市的地域特色得以凸显,成了 一种“潮”。山东淄博的烧烤、甘肃天水的麻辣烫、贵州榕江的“村超”、江西南康的家具……这些小城的走红,实则是地方特色由“土”转“潮”的生动案例,是年轻人认可、接纳并推崇地域特色文化的表现。

  扎堆“炫家乡”的背后是当代青年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古往今来,人们对家乡往往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宣传家乡也有着天然的热情。萧红的家乡呼兰“秋天最可爱”;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凤凰“小河水流环绕‘镇筸’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郁达夫心中的富阳“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有时候过一个沙洲”……文人雅士用的是饱含深情的笔墨,当代青年采用的则是拍视频、做直播等方式。在他们的镜头里,家乡的山水、文化、风俗、饮食等都寄托着情感,都是最可爱的存在。为家乡“打call”,让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家乡的美吸引更多人,以流量留住人们的关注,本身就是在为家乡发展积蓄能量。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每个小城都能举办影响广泛的文体活动、出现现象级消费热潮。不过,越来越多生于兹、长于兹的年轻人主动抓住机会,让家乡被更多人知晓,这份对家乡的热爱令人感佩。谈论家乡小城并不是一个令人羞赧的话题,相反,它可以成为自信的来源、流量的保证,这样,更多小城的喜乐故事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欣欣向荣的发展蓝图也会就此铺展开来。

  消费正在回暖,中国经济企稳反弹明朗。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小的困难挑战,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疫情仍是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应当看到,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困难挑战,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后来,我把这台晚会的脚本和剧照编辑成《致普希金》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9年出版。时任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看到这本书后爱不释手,曾带着它前往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出席北京第一座普希金纪念碑落成仪式。在仪式上,他对普希金和我的名字做了别致的“阐释”:普希金就是“人们普遍希望的黄金”,刘文飞则是“文学的飞翔”。

  归根结底,生育压力是传导性的复合压力,不是“多双筷子而已”的请客吃饭。生育与婚嫁、教育、养老等家庭课题同气连枝,以子女成长为脉络,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养孩子的难度会传导至家庭的方方面面。

  <strong>《纵有疾风起》中再度饰演争议角色 宋佳:不完美才是真实的</strong>

  春节就要到了,大家要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当家里有人出现感染,就先别串亲戚了,把自己隔离起来,赶快吃上药,好了以后再去串亲戚。当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出现感染,要抓紧时间去医院进行干预治疗,别拖着耗着,以免熬成重症。

  沫沫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南充,因为早早出去上学工作,在家乡呆的时间并不长,她突然意识到,其实自己根本不怎么了解家乡。关于家里有什么好玩的,她也说不出来。

蔡德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