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挖土”后留下“中”字 外媒:嫦娥六号完成了一件壮举!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05 20:27:00

  中新网6月5日电 在月球背面“挖土”并展示五星红旗后,嫦娥六号上升器4日携带月球“土特产”踏上返回地球的行程。

  在完成月背采样之后,嫦娥六号还在月面留下了一个“中”字,整个任务过程引发多家外媒热议,称嫦娥六号此行完成了“历史性的任务”,是“国际科学界为之庆祝的壮举”。

  五星红旗和“中”字引热议

  中国国家航天局4日公布了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的五星红旗展示影像。鲜艳的五星红旗再次闪耀月球,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

  美联社关注到这面闪耀月背的五星红旗,并介绍称这面旗帜是由特殊的复合材料制成,在着陆器侧面展开的可伸缩臂上被展示给世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用“象征性时刻”来形容五星红旗在月背飘扬,并称中国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背面悬挂国旗的国家。报道详细介绍了旗帜是以玄武岩为核心材料制作而成,旨在抵抗月球背面的腐蚀和极端温度。

  CNN还提及了中国国家航天局4日发布的一张照片,照片上嫦娥六号在“挖土”后留下的形状类似汉字“中”,报道还介绍称“‘中’,即是汉语中‘中国’的第一个字符。”

  路透社也报道称,这张“中”字的照片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热议,并介绍称这一形状与中文的“中国”一词相呼应。

  “历史性壮举”

  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月背采样之旅,同样令全球瞩目,包括美联社、路透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多家媒体紧跟最新动态,发布了多篇相关报道。

  美联社报道称,前往月球背面的任务较正面更加困难,因为那里不面向地球,需要一颗中继卫星来维持 通信。同时,月背的地形也更加崎岖,平坦的土地更少。

  CNN介绍称,嫦娥六号抵达的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并称这是继中国在2019年首次用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这一历史性壮举后,第二次成功到达月球背面。

  BBC也指出,月球的“暗”面,背对地球,距离遥远,同时还有巨大的深陨石坑,“从技术上讲,要到达这一面是很有挑战性的”。报道还将嫦娥六号此举称作“首次用探测器在月球南极附近巨大陨石坑着陆的壮举,国际科学界都为之庆祝”,并指出中国是唯一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国家。

  “嫦娥六号任务实施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报道中,也重点提及了此次任务的极高挑战性和创新性。

  国际科学界:很兴奋!

  “每个人都很兴奋,因为我们可能会看到这些以前没有人见过的岩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月球地质学教授约翰·佩内特·费舍尔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

  费舍尔说,有机会分析来自月球完全不同区域的岩石,可以回答有关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这一基本问题。

  曼彻斯特大学月球及行星科学教授凯瑟琳·乔伊在接受BBC采访时也表示,“艾特肯盆地上获取的岩石,有助于探索发现有关月球起源和地质进化的答案”。

  报道称,美国此前的阿波罗计划只是到达了月球正面,不像嫦娥六号那样首次从月球背面收集到了样本,乔伊对此表示,“希望这能帮助我们解锁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质特征如此不同的原因。”

  此外,美国布朗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詹姆斯·黑德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神秘的月球背面在很多方面都大不相同,如果没有带回的样本,月球科学家就无法完全了解作为一个完整行星体的月球。”

  黑德补充称,“从嫦娥六号带回的样本,将使解决这些问题取得重大进展。”(完)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四川省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金委委员李恩付建议,推进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供给结构性改革,通过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支持力度,打通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毛细血管”的最后一米,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优化信贷流程和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确保支持小微企业的力度明显加大。”

  杨梅山摒弃以往村庄规划中只侧重环境整治或者产业提升的方式,以虾蟹养殖基地为依托,计划打造虾蟹养殖乐园、“蟹香满院”农家乐以及古朴民宿,以“农业+”模式,赋值虾蟹产业综合体,开发特色文创、餐饮产品,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造就更多就业岗位,预计可带动6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并以此为支撑发掘村庄特色、人文景观,探索实现新型农村全面发展的特色路子,形成有产业、有特色、可持续的理想乡村生活新模式。

  根据国家八部委《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引,海盐将医用同位素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解决中国医用同位素“卡脖子”问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福建现有闽籍华侨华人1580多万人,居住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福建省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常委陈玉树建议,以侨为桥,以侨引侨、以侨引外,深入推进福建高水平对外开放。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石家庄1月14日电 (记者 李晓伟)2023年河北省“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活动14日在河北石家庄启动。其间,河北全省1480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将通过现场展示与线上展播形式陆续呈现,为广大群众带来一个别样的中国年。

  2022年余勤川全年创收20万元,在重庆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中,余勤川被评为丰都县首届“十佳新农人”称号。他带动当地40多个农户实现就业,为当地农民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曾经的“空巢村”旧貌换新颜,吸引了更多的附近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加入到“新农人”队伍中来。

李宜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