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台湾教师的闽南文化情结:不管什么腔调,都是同一种母语

来源: 红星新闻
2024-06-15 20:32:00

  中新社厦门6月15日电 题:台湾教师的闽南文化情结:不管什么腔调,都是同一种母语

  作者 叶秋云

  出生于台湾高雄,祖籍地在闽南地区,李 姿莹从小浸润在闽南文化里,对闽南文化十分热爱。

  李姿莹与漳州结缘,也与闽南文化有关。2013年,还是研究生的李姿莹参加了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这是我研究闽南文化以来,第一次踏上闽南这块土地。”

  短短几天,李姿莹欣喜发现,漳州与台湾有非常相似的风土人情,给她一种回家的感觉,非常的亲切。“那一周的活动,除了让我对闽南从一种模糊的概念开始有了真切的新感受外,我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

  李姿莹提及的“好朋友”,其中一位便是她的丈夫徐雁飞。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期间,漳州诏安小伙徐雁飞担任研习营活动的导游,与李姿莹就此相识,之后相知、相爱。

  2018年9月,从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李姿莹追随着爱情的脚步,入职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闽南民俗等课程。次年,她与徐雁飞组建了两岸婚姻家庭。

  在闽南师范大学,李姿莹还给学生上戏曲研习课。此次论坛大会上,她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歌仔戏的热爱。她说,歌仔戏根在大陆,起于台湾,流传于两岸。

  “我虽然不是歌仔戏出身,但我很爱看戏。”出于这份热爱,李姿莹开始剧本创作、研究和学习演出,并把这份热爱带给学生,“希望把这么有趣和美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2021年,李姿莹创作的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在漳州市漳浦县上演。由闽南师范大学戏曲协会学生出演的这出闽南语歌仔戏,为两岸共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不少青春与传承气息。

  “我的学生们很有趣,因为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很多根本不会讲闽南语,所以他们的闽南语会有泉州腔、厦门腔、漳州腔等。”李姿莹说,不管是什么腔,都是同一种母语、同一种文化。“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学生们充满成就感的眼神,我觉得这就是闽南文化新的传承。”李姿莹说。

  来漳州近六年,李姿莹已视这里为第二故乡。“漳州的古城老街、闽南美食,熟悉的乡音,亲切的街坊邻居,还有我最爱的家人,这一切都让我深深爱上这个第二故乡。”

  在李姿莹看来,闽南文化在两岸共生共荣,承载着两岸民间艺术文化的精华,见证着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结。

  作者:魏文

  据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设计艺术总监何岩介绍,该公司今年设计推出“瑞兔春碗”“萌兔贺岁”等20余种生肖福礼。“系列贺岁新品已通过多个渠道上市,将浓浓的中国年味传递给每位消费者。”

  临近春节,为支持企业稳岗留工,多地出台优惠政策。上海鼓励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持续提供外卖、快递服务并给予补贴,对元旦期间和春节期间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给予每人每天150元补贴。浙江义乌推出“留义过年”十大举措,春节期间,在义乌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浙江金华籍在义人员,可申领每人500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

  以安徽为例,该省在不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和职数情况下,每3到5个乡镇、街道设立1个协作区,统筹整合分散在乡镇的纪检监察力量,协作联动、合力攻坚。“协作区模式聚指成拳,让监督更有力量。”安徽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104个县(市、区)共组建389个协作区,实现全覆盖。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地日前出台新一轮举措,提早布局,抢占先机,按下稳经济“快进键”,释放加力稳增长信号。

  “在如今融资越来越难的前提下,行业需要回归理性,回归到可盈利阶段。当然,2023年肯定会有一些品牌倒下,活下来的品牌竞争力肯定会更强一些,企业还是要做好服务获得市场认可。”丁道师认为。

李俊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